美文网首页
《孟子》学习第22天《梁惠王下 凡十六章》2.12

《孟子》学习第22天《梁惠王下 凡十六章》2.12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5-03-16 18:09 被阅读0次

《孟子》学习第22天《梁惠王下 凡十六章》2.12

原文阅读

邹与鲁鬨。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字词注释

[1] 鬨(hònɡ):同“哄”,冲突。

[2] 穆公:邹国的国君。

[3] 有司:官吏。

[4] 转:辗转而死。壑(hè):沟。

[5] 曾子:孔子的弟子,名参。

译文参考

邹人与鲁人发生冲突。穆公问:“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可是百姓没有一人为他们而死。全部杀掉他们吧却又做不到,不杀吧又痛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被杀却无动于衷。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之年,您的百姓,年老体弱陈尸于沟壑之中,年富力强四处逃难的有近千人;而大王您粮食满仓,国库充足,有关官吏却不向您汇报,这是处在高位却残害人民。曾子说:‘警惕呀,警惕!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现在百姓有了报复的机会,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假如您施行仁政,那么百姓就会亲近他的上级,愿意为他们献身了。”

核心内容解读

        公元前4世纪,邹国与鲁国的边境冲突引发了一场政治危机:三十三名邹国官吏战死,百姓却冷眼旁观。这场看似普通的边境摩擦,在邹穆公与孟子的对话中升华为中国政治哲学史上的经典命题——统治者如何获得民众的认同?孟子以“凶年饥岁,仓廩实而民离散”的尖锐对比,不仅揭示了战国时代的治理困境,更构建了影响深远的“仁政”理论体系。这场对话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光谱,至今仍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投射出深刻的思想光影。

        在权力伦理方面,孟子的视角从单向统治转到双向契约。在“民莫之死”的困境面前,孟子跳出了传统“牧民”思维的窠臼。他通过曾子“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箴言,揭示了政治权力的运行逻辑:统治合法性建立在“施”与“报”的动态平衡之上。当邹国粮仓充盈却任百姓饿殍遍野时,权力契约已然破裂——统治者的道德缺失必然导致民众的政治冷漠。这种将“君民关系”阐释为伦理共同体的思想,比霍布斯的《利维坦》早两千年提出了“社会契约”的雏形。

      李景林教授指出,孟子在此完成了双重突破:将孔子的“仁者爱人”转化为可操作的政治伦理,将抽象的道德理想落地为具体的责任制度。他提出的“制民之产”“发政施仁”等措施,实质是要求建立民生保障的制度化框架。这种既强调统治者推己及人“恻隐之心”的心性修养,又注重仓储救济机制等制度约束的思路,构成了儒家政治哲学的特殊张力。

      面对邹穆公“诛之与否”的两难困境,孟子展现了超越时代的系统治理观。他拒绝就事论事的惩罚逻辑,而是追溯到“凶年饥岁”的治理原点:百姓的冷漠正是长期遭受“上慢残下”的必然反弹。这种将表面危机视为系统失效征兆的诊断方式,与现代危机管理中的“冰山理论”不谋而合——显露的矛盾只是深层结构问题的冰山一角。

        在战国法家推崇“以刑止刑”的背景下,孟子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制度性仁政”的概念。他主张的“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实质是建立常态化的民生监测与干预机制。这种预防性治理思维,在今日的精准扶贫、社会保障体系中仍可见其遗韵。正如李景林所言,孟子的智慧在于认识到政治信任需要持续积累,而危机应对必须超越“灭火式”应急,转向根源治理。

        两千三百年后回望“邹鲁之鬨”,孟子的回答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情境。他提出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于政治本质的永恒追问:权力何以获得服从?统治如何赢得认同?

      民众的疏离从来不是偶然的道德滑坡,而是权力失责的必然结果。在新冠疫情期间,某地政府开放储备粮仓平抑物价的举措,恰是“凶年发廪”的现代演绎;而某些国家医疗资源分配失衡引发的社会矛盾,则反向印证了“仓廪实而民离散”的当代版本。这些案例表明,孟子揭示的“权力-责任”辩证法则,仍是检验治理效能的根本标尺。

背景知识介绍

孟子思想中的“民贵君轻”理念(下)

        孟子很重视民心、民意。民意就是“天意”,代表最高原则。人民的意志不仅是政治的指归,而且决定了政治的成败。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桀纣之所以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而失去人民的实质,是失去了民心。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得到天下,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而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必须得到民心。怎样才能得到民心呢?就是人民所欲求的,努力为他们聚集;人民所憎恶的,决不能强加在他们头上。这就是仁政。谁实行仁政,人民就会像流水一样归向他。这样看来,所谓“民心”,就是人民的“欲”“恶”之心,其中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内容。所谓“仁政”,就是按人民的所“欲”所“恶”而行事。在孟子看来,人民有同心,其所“欲”所“恶”有共同性、普遍性,正是这些共同性普遍性的“民心”,决定了政治的成败。

      孟子还谈到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关系问题,他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是通过战争说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而战争就是政治的组成部分或特殊形式。“天时”是指自然界的四时变化,“地利”是指地理形势以及由土地所提供的各种资源,“人和”则是指人民的和谐、团结及其向心力、凝聚力。军事行动,总有天时有利的时候,但是不如地利;地利方面,可以有很大优势,但是不如人和,即人民的团结一致和向心力。人民的向心力,不是靠国界的牢固所能形成的;国家的强固,不是靠山川之险所能解决的;威行天下也不是靠兵器的锐利所能实现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得“道”。这个“道”,就是由民心所体现的天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古今中外政治军事实践中的一条真理。再强大的军事实力,如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就一定要失败;如果是民心所向,就无往而不胜。这里所说的“民心”,不是暂时的、表面的或意识形态化的,而是出自人类本性的。这是孟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孟子深信,人类有共同的本性,有共同的好恶。

(完)

参考资料

《孟子通释》,李景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08年12月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万丽华 蓝旭 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1月

《孟子》,蒙培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

相关文章

  • 义利之辨学习笔记

    学习【孟子.梁惠王上】之义利之辨。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 (1035)读《孟子》1:仁义为先

    孟子拜见梁惠王。见面之初,梁惠王就问孟子:“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赶来,有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吗?” 孟子当即回应梁惠...

  • 《海说孟子》修订版9:众人皆杀(傻)我不杀(傻)

    国学商用 王道经营 作者:代海涛 梁惠王篇:孟子遗憾离开梁国 孟子和梁惠王谈了这么多,惠王好像很感兴趣,可...

  • 让快乐增上的诀窍

    你听说过复制快乐吗?你知道如何播种快乐吗?你知道“傻人”为什么有福吗? 《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与梁惠王有这样几...

  • 复制快乐

    你听说过复制快乐吗?你知道如何播种快乐吗?你知道“傻人”为什么有福吗?《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与梁惠王有这样几句...

  • 孔孟之乡成语典故——不远千里

    成语出处: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内容: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

  • 《孟子·梁惠王上》02:三台戏

    《孟子·梁惠王上》02:三台戏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

  • 《孟子》(一)梁惠王上篇5——定于一②: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统一天下的并非仁者,孟子他预测错了吗? 在孟子与梁惠王交谈期间,他的主张并没有得到梁惠王的采纳。孟子提倡...

  • 【🍀®感恩日记第1152篇》

    2019.06.23(周日早起学习) 读经人: 妈妈,冲冲 读经内容: 老子:41-50,孟子:梁惠王章句下03,...

  • 孟子-梁惠王-02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正站在池塘边上,观赏着那些奔跑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学习第22天《梁惠王下 凡十六章》2.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tnm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