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读读镇(原创)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伯乐,无疑是我们常说的贵人。成功的人生,除自强自助外,如得伯乐识才、贵人相助,则更可获事半功倍之效。
志在千里的李白也一心寻遇伯乐,初出茅庐却出师不利。
1. 十八岁,下 涪江
开元六年春天的一个清晨,18岁的李白登上了涪江上的一艘小船。
两岸苍翠,江水如蓝。站立船头的李白放眼望去,朝霞飞散,旭日东升,喷薄阳光更兼吹面不寒的习习春风,让李白神清气爽,心阔如江。
李白此行是要前往梓洲,他要拜一位远近闻名的隐士为师,他就是深居长平山的纵横家赵蕤。
赵蕤曾多次科举落地,后归隐山中,谢绝朝廷征召,潜心于山林松柏之间,把多年研学的诸子百家、治平之道、立身之学等融为一体,创作了一部国学经典《长短经》。
正是赵蕤和他的《长短经》,让李白学到了辞章以外的学问。师生谈古论今,煮酒论剑,谈管仲、说范蠡、评张良、论诸葛,悉数英雄,激荡于胸。师传徒悟,赵蕤的经历,也让李白更加坚定了不走科举的束缚拘泥之路。
不走科举,那该如何实现经国济世的大志?他听从了赵蕤的建议 ,走举荐之路,即由伯乐识得千里马,再向广开才路的朝廷推荐,相当于今天的保送。
于是,李白开始了云游四方找伯乐的万里征程。
2. 涉蜀水,一吃闭门羹
20岁的第一站,他选择的是成都,即古称的蜀郡。自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以来,蜀地的沃野千里渐成天府之国,人杰地灵的蜀地人才辈出,汉赋四大家就占了两个名额,一个是司马相如,一个是杨雄。
还没到成都,在往成都的路上,在一座驿亭中,他果然遇见了奔赴成都上任的益州新官苏颋。于是,李白献上了他的两篇辞赋,即《明堂赋》和《大猎赋》。
《大猎赋》,是李白少年时听一位道士描述开元天子大猎渭滨的盛况,仅凭想象而创作,其“海宴天空、万方来同”的纵横辞采,让苏颋大为赞赏,于是在驿亭有一段颇为精彩的对话——
苏颋说:可惜你文采可观,而风骨未成.......
李白回答说:窃以为,大丈夫志在经国济世,进不能为管、葛,退亦当鲁连。诗文乃余事耳。
诗词文章,在李白而言,只是副业。
这番回答,让苏颋更惊其才识,于是留话让李白听信,待其举荐。
一月有余,毫无音信。待李白再上门,却未允拜见,结结实实吃了第一次的闭门羹。
3.跋巴山,再吃闭门羹
于是,李白的下一站,到了渝州,即重庆,古称为巴国。巴国和蜀国,后通称为巴蜀。
到了渝州,李白就前往拜见当地刺史李邕,递呈作品。
可是年轻的李白策略不对。虽然依旧是经世安邦的雄文,但他把沿途写的民间歌谣《巴女词》放在了卷首,“巴女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这样的开篇让李邕大跌眼镜,竟未卒读,让手下送了些盘缠打发李白。
再吃闭门羹的李白拒绝了施舍,并回赠了一首诗《上李邕》。
诗中豪言锐气,无可匹敌。
上李邕∣唐 ·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虽举荐不成,但锐气不能丢。路漫漫其修远,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锐意进取的锐气才是上下求索的至强内核。
或许,这才该是那位益州官员苏颋所说的“风骨”。它超越于文章,根植于精神,是每一个人在面对生活不待见时都该有的风骨。
这风骨,不止于李白。
4. 注释与赏析
上李邕∣唐 · 李白
【注释】
大鹏: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
簸却:激起。
沧溟:指大海。
恒:常常。
殊调:特殊论调。
宣父:指孔子。孔子说后生可畏。
【赏析】
此诗豪气干云,锐意自信的李白跃然于诗行。首句引用庄子笔下的神鸟,体现了李白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第三、第四句紧接以“簸却沧溟水”的夸张,飞则“直上九万里”,落则“簸却沧溟水”,一飞一落,气势一脉相连。
第五第六句叙事,最后引用孔圣人的话,喊出自己的青春宣言。全诗妙在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意译】
大鹏总有一天随风而起,一飞冲天直达九万里。
如风停之时,大鹏飞落,也能扬起沧海之水。
世人见我常常奇谈怪论,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发出冷笑。
孔子还说后生可畏啊,大丈夫不可轻视我们青春年少。
— END—
本文由【读读镇】原创,禁止复制。转载请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