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珍传在临床推广微砭耳针一年,超出想象的顺利,可以说是搭上了中医药崛起的顺风车,大环境特别好,我们的产品所到之处,小到偏远地区的社区诊所大到北京的大型中医院,广泛受到一线医护人员喜爱和医院的接纳。
我们的工作人员经常敢于对专家们“耳提面命”,医生们大多知道耳穴疗法,学生时代学过,却很少实践,现在想用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我们的工作人员就意外成为了临床老师们的启蒙辅导员,我们既兴奋又惶恐,甚至有些孤独。
业内卖工具和产品的日见增多,培训班也犹如雨后春笋班冒出来,老一辈耳穴人的书籍最近也在紧锣密鼓的出版,可是临床上最急缺的专业启蒙书却是千呼万唤仍未出来。
今年初,我在北京组织东直门医院的内训班,有机会向李秀君老师说出了我们的烦恼,李老师当即表示愿意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并同意在她过去的著作《耳穴诊疗法》的基础上着手修订。
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李老师以八十三岁的高龄,不辞辛苦,亲自带着海燕和小新一个个穴位和病症反复推敲,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小时以上,着实让后辈们感动!

本书编写第一个难点是内容的取舍。
舍弃追求学术高度,而是要追求入门的方便性、普适性和准确性,这在耳穴诊疗没有国标而百花齐放的当下,尤为困难。
穴区与定位,我们选择了以国标作为穴位的核心,辅以部分经典经验穴;
病症选择与诊治上,我们主要是结合过去一年与临床一线沟通经验,选取了临床最常见和多发病的病症,并要考虑初学者取穴能力范畴。
这样一来,势必让编者最有心得的一些疾病和取穴方案,受到初学者认知能水平的局限,不能尽情施展,就像是大学老师教小学生解题,很多方法是不能用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知到了编者的难处和发心,也希望能以此文告知专业读者怎么客观的品评这本《耳穴诊疗入门》的专业度。
本书的第二个难点是配合教学需要,调整内容顺序的编排。
市面上的著作,大都是先整体介绍耳穴疗法的历史与渊源,然后系统的介绍整个耳廓的解剖、分区、定位及其功能,再介疾病诊断与鉴别,最后才有治疗方案与工具。
基本上这样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更能一气呵成,可是我们发现初学者按这样的顺序来学,容易失去耐心。
临床的医生护士大都有多年的临床经验,而且治病的方法可选性很多,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按照其他学科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来学习。
很多“半路出家”的老师跟我分享,他们一开始都是将信将疑,直到有一次依葫芦画瓢治好了某一个病,然后被震撼了,之后会尝试更多疾病,然后再去刨根问底。
先知其然,再去问所以然,是符合当下临床医护人员碎片化入门学习逻辑的。
《耳穴诊疗入门》就是要用来引起他们对耳穴疗法的足够关注、激发兴趣,并让他们敢于动手。
所以,是不是可以先动手后理论、先局部后整体,教学是不是可以也直接画立体(真)耳朵?
类似基于教学实践改进的需求,还很多,书需要落地到教学,成为教材!
这样一来,内容排布可能需要打乱重来,这样的思路是有破坏性的,未必正确,但我们需要尝试。
为了这两个难点,我们组织了《耳穴诊疗入门》的研论会,赵凯老师戏称为“耳穴界的奥斯卡”,组织耳穴界近二十位知名专家老师为这本书把关。
解决了这两个难点,或许能为临床医护人员入门带来便利,缩短路径,节约时间成本。
编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初衷:希望建立一个平台入口。
书怎样成为一个平台入口?
作为天天泡在医院的我们,就天然自带入口属性,我们的一线人员已经成为临床医护人员启蒙的辅导员。
我们用科室会、学术推广,希望完成医护人员的学术启蒙,现在《耳穴诊疗入门》成为我们临床医护人员启蒙的第一本书,我向李秀君老师也承诺过,我会至少印刷一万本送给临床医护人员。
这本书上会有很多入口,比如一个定位,书面说的不生动,扫扫二维码,可以看视频。比如诊疗方法中可能提到某一个设备,书上不可能长篇大论的介绍,也可以通过二维码来链接到官网,或者某一个主题的拓展阅读文章甚至主题培训会,都可以在书里自带入口,而不会显得太商业化。
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入口。
我们推广耳穴疗法,医院是支持的,老师们也愿意接受我们的“耳提面命”,我们提供的产品、工具包、讲义、病历记录本,离医生近,都是他们进入耳穴界的入口。
他们需要更专业的资料,需要与同行交流,需要把数据汇聚起来。
耳穴界需要一个平台,眼下耳穴协会的力量还很弱,学科化的教学也还尚在萌芽阶段,都需要时间。
而教学和行业进步与推进,最需要抢时间,所以我觉得互联网化的平台,可以作为耳穴界平台的雏形,进而落地成为教学基地的空中补寄和数据处理中心,形成学科推进的数据来源。
耳穴堂旗下的耳穴库,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耳穴资料库,其小程序更是方便快捷,我们非常愿意推广和建设这样的互联网工具,打造出一个最专业和能汇聚更多专人人士的平台,我们两家也在积极沟通战略合作。
组织编写这本《耳穴诊疗入门》,就是希望它能成为耳穴临床推广培训的配套讲义,成为耳穴专业人士进入耳穴殿堂的入口,成为耳穴平台的入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