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不觉(墨无声清)
01
——读书笔记
I:知识
1.了解注意力增强的回路
注意力增强回路的正负效应取决于最初的选择,起点时做出的选择越正向有利,耗能越低。反之,就很难改变,非常耗能。
这提醒自己要在最初的选择节点就明确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2.如何建立清晰力
将目标细化、具体化,写下来。
比如:在一张纸上分待办事项、计划完成、实际完成和备注四个模块,分别写上每一天对应的内容,最后复盘自己的时间利用率和行动效果。
3.如何破解“知多行少”?
将认知当成技能多加练习,通过大量练习刺激相关神经元产生强关联,触发改变和做出新选择的机制。
4.如何破解成长中的悖论?
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目标在哪里,如果实在想不清楚,先根据前人的假设行动起来,在行动的摸索中想清楚。
A1:经验
行动力弱是因为目标不明确,大脑有很多模糊地带。现在常常是因为知道哪些是好的正确的事情,但想做的太多。
尤其是正好挤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就特别担心自己没法把每一个都做好。这样又会浪费资源,效率也会拉低。
而有些事情是需要长期做才能看到结果的,又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在本来就很不稳定的环境下就非常纠结焦虑。
想要的多了就会不知道最重要最贴合自己的是什么,于是想得太多做得就很少,最近这种感觉状态就很磨人。
A2:行动
1.继续记录要做的时和所用时间,知道时间的流向和利用率。
2.克制完美主义强迫症,觉得有道理或者别人确实依照这样的方法达成结果了,就先干着尝试着,在过程中调整。
3.开始跑步。
4.在纠结迷茫中持续梳理自己的已有和待完善,抓主要矛盾,面对现实。
(或者,我需要尝试一下向外求?)
02
——用书复盘
【书摘】
认知,可能是以后最大的本事。
【分析】
认知到,才能想到;想到,才能做到;做到,才能得到。所以,未来的优势,都是认知的优势;未来的竞争,也都是认知的竞争。
【案例】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我们的信息都比较闭塞以及封锁,非常重要的信息往往都很滞后。
就比如说,80末~90初的这一代人,高中毕业后要考大学,但不知道具体考哪种大学,也不知道有哪些专业,或者对于这些信息有很多都无法获得,毕竟不能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去跑。
最后就导致大家只知道一些常见的或者是被公认为有前途的专业,真正适合自己的可能并不知道。对专业的认知也很有局限,甚至是带有偏见的。
但互联网普及之后,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搜寻可能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有更多的选择性,眼界明显更开阔。而且也未必要选择高考这一条路,有更多其他的选择。想要了解某个具体的学校的专业,也能通过帖子之类跟学姐学长沟通,提前有所准备。
认知提升了,眼界开阔了,选择也会丰富起来。正确的认知也能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离正确的路更近一点。
那些小到选错专业,大到选择方向的人,之后规划的发展路径也会与自己背道而驰。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已经比努力本身还重要了。
【行动】
1.多读书,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同时,持续输出读书感悟,积极分享出去,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力、思考力和分享力。
2.跟有结果的人学习,研究他们的成长路径,从中提取共性和特性,作为自己加速成长的参考。
在别人的经历里一定藏着自己需要的明灯,在去年一年的学习经历里,我就非常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哪怕只是低落时望向远方,也能从中汲取到些许能量,而这些能量是能够促进自己不断前进的。
3.跟比较相接近的同频的人去讨论分享,互相赋能。
向上还有些距离,只是一位抱大腿只会使自己廉价。我通常只会在反馈效果时出现得比较勤快,或在贵人需要时提供情绪价值。
向下需要筛选,警惕被过度消耗。被过度消耗的感受,我体会得还是挺彻底的……大可不必。
如此,与自己比较接近的人一起,也是一个不错的窗口。不要怕竞争,能友好的竞争,各凭本事,反而是提升自己的好环境。
4.关于利他。这概念基本上已经被喊烂了,但也会发现很多只是口号而已,“舍得”的人并不多,商业化倒是很多。
区分别人的利他是否实在,提供的所谓价值是否真的有价值,也需要做过的认知,还有被有些人嫌弃的直觉。有时候直觉,就是从潜意识中提取出来的认知的体现。
5.认知不只是从纸上学来的或者从别人那观察来的,更是自己实践出来的。听起来再高大上的理论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实践中被运用得有效,能够被验证,它也只是个抽象概念。
而且,提升认知的过程,也很有可能是推翻之前认知的过程。盲从盲信,不如不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