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一呼一吸一清净 | 来源:发表于2017-10-30 19:29 被阅读40次

读屿木兄《善恶的实质》有感


屿木兄在《善恶的实质》文中,梳理出了一个“恶人的实质是病人”的观点。我觉得:这个观点很在理。

佛教讲因果律,佛教的伦理观讲三世业报轮回。但在佛教对万法的缜密分析之中,并没有被称呼为“恶”的一类。

大乘佛教唯识学派把与“善”相悖的类称为“”。

“惑”类有根本惑(简称“惑”)、枝末惑(也称“随惑”)之分。

根本惑,有贪、嗔、痴、慢、疑、恶见(此处用到了“恶”字,指与教义相悖之见)六种。

随惑,又分成了大随惑、中随惑、小随惑三小类。

大随惑,包括邪知(即不正知)、不信(指不信教义)、放逸(指行为放纵)、昏沉(指身心不轻安)、掉举(即浮躁)、懈怠(即不精进)、失念(指记不住教义)、散乱(指不专注)等八项。

中随惑,包括无惭、无愧两项。

小随惑,则有十项,即忿、恼、恨、害、覆(即掩盖)、悭(指吝啬)、嫉、骄、谄(指巴结)、诳(指惑弄)。

惑,即迷惑,与“烦恼”同义。可见,佛教是把类似恶的、与“善”相悖的看成了“惑”,看成是大大小小的迷惑。其实这样的看法是有深意的,意味着根本惑是能够被拔除的,也意味着枝末惑是可以被止息的。

与“善”相悖的人,自然是有“惑”的人,也就是心里有迷惑的人。把心里有迷惑的人视为心理生病的病人,也是不失恰当的。

所以,世俗意义上的恶人,的确是有“惑”的人,也是有“病”的人。

“恶人的实质是病人”说得在理。

大家记住:

别跟病人一般见识啊!


合十感恩

相关文章

  • 下水文言文 “豁”然开朗

    “ 豁”然开朗 世人皆有惑,孰能无惑,惑而不解,其为惑也,惑而解之,其为朗也!...

  • 四十仍然惑,惑,惑

    最近朋友圈发的比较多,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是焦躁的一种表现形式,好像特别需要一种宣泄,才能换来一些些平静和心安,然后我...

  • 人字好写,却难做......

    ​ 人字好写,一撇一捺, 但做 “人” 却好难, 难在:三惑,四愁,五惧, 三惑 一惑己所好, 二惑人之处, 三惑...

  • 无惑集-名来

    韩愈语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故取无惑,意在从师 矣。

  • 四十•惑

    年少无惑,无所可惑,故而无惑; 四十不惑,不为所惑,反倒迷惑。 人生在世,看穿看透,不可看破; 如若看破,即非看破...

  • 破惑

    三十而立惑源生 怎奈四十惑不释 破惑漫漫此生求 天命耳顺从心欲

  • 无标题文章

    天将于我,于我若何。 生而无惑,无惑而生。

  • 30岁➕的年纪,浮躁了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觉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奔四的年纪,却依旧有惑.✨ 惑于自己的职业方向 惑于自己的生活状态 惑...

  • 破惑

    韩愈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解, 食不知味, 夜不能寐, 故要破惑。 破惑需寻觅 方有柳暗花明又...

  • 贪欲是人间大禍灾

    你也懂得 他也明白 惑迟惑早 惑是平静 惑是凶灾 大全世界 随时随地 让你离开 灭亡的日子 岂由自己选择! 生命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wl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