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也在现场,你为什么记得那么多?”
我养成写点东西的习惯已经有一年了,我写的东西都很平常,有点像生活里的复盘。女儿也特别喜欢看我写的东西,每次看完我写的东西后,她都有一个疑惑:“你写的这些我也在现场,为什么你记得这么多,我都不记得了。”
我的回答是:“我是看见,而你只是看到。”
有一次,我们共同在她姑姑家做客,姑姑家来了一个小姑娘,我们都对这个小姑娘很感兴趣,我们围绕着小姑娘随意的聊天。我回家后写了一篇《好可爱的小姑娘》,女儿看过后,告诉我:“我也在现场,为什么你写这些内容我都不知道啊?你怎么写的如此的详细,细节也很多?”
我对她说;“第一,我有写点东西的习惯,我就要随时输入东西,生活中我遇到的事情我就要看见,不能像你那样只是看到.
第二,我们脑子里记忆很容易被删除,当时间的按钮删除我们记忆的时候,从不会和我们确认的。在我的记忆没有删除前我就写下来了,所以我写的东西很详细,你不记得是因为你的记忆已经被删除了很多了,那个场景你的记忆的浓度被稀释了很多。”
同样一件事,“看到”就是眼睛里的图像;“看见”不但是眼睛里的图像还是心里的思考。
爸爸,我也在现场,你为什么记得那么多?”
女儿看过我写《一条河道的重生之路》的时候,她就感叹:“我们住在一起,你写的就是我们楼下的那条河,有那么多改变的因素,我怎么就没有觉察?”
我列举了我这篇文章几个素材例子说明:
第一例子,我看到河岸边的栏杆拆除了,修了1米多高的水泥墙,我就想栏杆不是很好看吗?修墙多丑啊?我仔细想了一下,这河岸的边上有人居住,有高墙就阻挡素质不好的居民往河里随意倾倒污水。
第二例子,我看到河道的管理者把河岸上种植的蔬菜给铲除了,我第一想法是河岸种植蔬菜,不是可以保护水土流失吗,为什么要铲除?我仔细一想,河岸上种蔬菜,时常会翻地播种,还会施肥,浇水,这样可能会破坏会河岸,还会污染河道。
第三例子,河道的中央有一些大的旋转的轮子,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我就马上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是曝氧机,是增加水体的氧气的,改善水生态的。
以上都是我“看到”的现象,我又经过我的思考,变成“看见”的素材,然后把这些素材关联起来,成为我论证这条河的净化过程的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就是看见的力量。
很早之前就听吴伯凡说过,最好的学习就是教他人学习,因为教他人学习自己就得认真的学习,你必须要输出,你输入的时候就不会放过一个细节,还会主动的去思考,这就会看见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所以,我们平时对任何事不要泛泛的看到,而要做到看见,这样我们的收获就比他人多,也更好。
爸爸,我也在现场,你为什么记得那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