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每天推荐一本书 || 编号:[1719]
。。ISBN: 9787569936032
。。内容简介。。
《收山》起笔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将老北京饭庄的景象寄于北京万唐居三代厨师的人生沉浮,书写了一段氤氲着饭菜香的时代悲欢。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几辈传统技艺人的辉煌与凋零,承袭与断裂,固守与退让次第上演;正如万唐居宫廷烤鸭的传承,在大时代的裹挟中辗转历练,且进且退,最终尘埃落定。
。。作者简介。。
常小琥:
北京作家。曾获第十一届《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奖、第四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第五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小说奖、《北京文学》2019年度优秀作品奖。
出版小说作品《琴腔》《收山》等。
。。网评。。
#
封面的烤鸭金灿灿的,让人特别想尝尝正宗的万唐居宫廷烤鸭。人与人之间的牵挂与寄托,竟如此动人,师徒情、同门情、爱情,情和债交缠不清,作者很会讲故事。语言很有地域特色,尤其是方言和餐饮话术。
#
“家门口整条街里,山南海北的地方菜,我都能吃到,这叫繁荣。但是行内的老师傅对我说恰恰相反,这叫败象。”一个社会,百行百业,一个行当里出现的问题只是一个缩影,更是一个时代崩塌的征兆。很典型的抛物线叙事,开头有个老人和一个初生牛犊的年轻人,然后以这个老人的故去为拐点,后半部分写那个年轻人的逐渐衰老,当他终于明白了师父曾经的沉默、坚持和古板以后,他已经成为了被新时代的高效淘汰的古董。如今,这个飞速发展到让人心慌的时代又开始复古,又开始想要找寻旧时代的精华,却很可惜它们已经彻底回不去了。全书都充满了京韵,倒没有生僻的字词,但还是有一些深意被拦在了语言之墙外,不能全然体会。
#
有一种故事读着读着会让你忘记它是一个故事,就像自己过日子,好像过着过着就到这里了。可心里像有口气就是叹不出去,就像被锅盖闷住的一锅白烟一样。
《收山》就是这种故事。一个80年代的厨子怎么被时代丢到脑后的故事。如果是关于什么后厨的撕X野史或者独门秘方,也许填补得了无聊长夜;如果是成王败寇的秘辛或者励志攻坚的过往,也许可以抚平百日的辛苦恣睢。可一个叫屠国柱的年轻人,拜师,学艺,在北京饭庄勤行里摸爬滚打的一辈子。谁会关心?
即使回头看这个故事的开头:年轻的屠国柱努着力把烤鸭的秘方从葛清那里承了下来,忍着闲话碎嘴,受着有意无意的为难,零零碎碎间也有扬眉吐气前隐忍不发的戏剧感。带着不为人知的天赋,去打第一个怪,当时以为这一战就决定了生死,这就是刚出山的少年的全部,而我们都知道他会赢,只是也一定会捏把汗,不过都忘了这关只是开山的第一关而已,慢慢的少年老大,故事就开始变成人生。
当年看《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从一个顽劣少年到米其林三星大厨,一生就勤勤恳恳捏进小小的寿司里,而食客们,去这一所小小门面,与其是吃更像是朝圣,恭恭敬敬吃完就走;他总合作的卖鱼师傅谈起小野二郎能在自己这里选到最好的鱼,有掩饰不住的诚恳的自得;还有一个个的徒弟愿意投入他门下十年就刚刚够格煎蛋而已。
屠国柱面对的,是新经理问他要不要试试苏丹红,是新厨师要用菜叶子掩饰没扣好的酱汁,是师弟雄心勃勃要用菜单子代替做菜厨子……而他守着对师傅的承诺,想守着师徒情谊圆满,越守,越像毛了边的胶带边,怎么摁也摁不平。
而众师兄弟齐聚一堂为师傅祝寿的那一天,约莫就像他整个人生最辉煌的顶点,温暖祥和,相亲相爱。让人想起大观园里姑娘姊妹的占花庆生宴,那么热闹,那么好,谁会想到“开到荼縻花事了”。于是这份灶前台下的烟火喧闹里,就勾芡了一点情怀。而悲剧就是这份情怀的毁坏。
八九十年代是我的童年,所以有印象书里挂历、煤炉子这样的老物件,也熟悉里面单位里人事之间的热乎和膈应。而书中的屠国柱们,大约就是我父母年纪的人。书里的他们从青春年少到中年踟蹰,从师徒薪火相传到集体分配的亦师亦同事,再放到市场经济的大炉里摔打,曾经信仰的守护的全都被一轮轮汰换掉,再往下适应,年纪也大了,骨头也硬了,坚持不下去的面目全非,即使坚持了下来,往后看也没有人了。于是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好,说时运不济也罢,如果知道一个人过去经过什么,那你一定会更理解现在的他。
作者用屠国柱一个人,代表了他身边整整一代人,又非常凝练地塑了一群群像,无论是两位师傅的独另冷僻与圆融城府,还是冯炳阁、陈其、百汇几个师兄弟从缺心眼到圆融之间泾渭分明的处事特点,甚至屠国柱生命里出现的三个重要的女性形象,都在类似的聪明灵巧上点缀了不一样的性格走向,很古典的塑像方法,但很见功力。
现在好多作家沉迷于小说形式的新颖里,现代后现代,结构解构,隐喻……而那些四平八稳端庄面相的故事常常被呲之以鼻,而扎扎实实的好故事,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其实应该是一切形式的基础,因为它才代表着小说的本质或者说对于读者来说小说的本质。所以最好的作者拼的不是技术,都是世界观。
记得有一位长辈说过一句话,过去总听媳妇熬成婆,现在成了婆发现也完全没人把婆当回事,孩子的各种问题,还都要在我这找原因,所以我们这代人,最苦。所以屠国柱们的苦,你可以说时代是这样,人心是这样,所以最后大家变成了那样,事情如何如何,原来如此,事后总结。身在其中,守不守得住,又哪是自己可以决定的。
#
人与人自己,总是处于激烈而微妙的博弈之中。一方面,人在世界上的作为,是要奋力证明自己的力量与存在的;但另一方面,“人造物”的入侵,却在努力消解人的价值与意义。人制造狂热,来蒙蔽人性与理智;而人制造的机器,则是在实物领域对人自己的驱逐——在所有制造里,复制最易,即便那根本算不上制造。
可是我们自己所要的更快更好,却刚好就是这不伦不类的手段可以满足的。所以老工艺、老师傅,终究会在某一刻被彻底湮没。人一走,茶当然会凉,世事概莫能外。因为被希求的热忱,早已不被需要。
小说《收山》是一部很惊艳的作品。在新奇与文本实验当道的当下,一本可以实实在在地“讲故事”的作品,总显得难得而珍贵。也许作者常小琥,和自己在《收山》里选定的主角“屠国柱”一样,都有着某种与现实“离经叛道”的执意吧。做饭的样子,和写小说的样子,其实早早就已被定下规矩。只不过守城容易,守规矩、守人心,实在太难。
有部美剧叫做《生活大爆炸》,用这个名字来描述《收山》中所写的八九十年代其实很恰当。一夜之间,人们的生活不再单调无趣、顺理成章,守着老理便可安度一生。“投机倒把”不再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东西,人人都可以发财致富。生活中充满了“投资”带来的诱惑,而诱惑始终是种“侵入性”的存在——它无孔不入,驱使人挖空心思,放弃生活本身,来经营一条仿佛有终点,所以要争先恐后的道路。
屠国柱是个典型的“北京爷们儿”。为人直爽,脑子好使,却不曾精于算计。不愿,也不必为生活委曲求全。因为与生活的距离“刚刚好”,他才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心思,留给为师父“尽孝”,留给精进自己的手艺。如果生在“好时候”,他或许终能成为举足轻重的“角儿”——当然在这个故事里,他也是这样的人物,只不过,他不能凭着自己的“手艺”去为自己挣得一个恰当的位置,反倒是其他的东西让他莫名其妙地受到尊敬。
不恰当的赞扬,往往是比辱骂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的东西。屠国柱越发能理解自己师父的良苦用心,也更加能理解把“宫廷烤鸭”的秘密保守了一辈子的葛清师父的乖戾与刻薄——因为他自己,已经与自己的师父们,越发相像了。
除了给主角下的功夫,作者在这个故事里安排的一众配角也很是抢眼。他们有的人属于过去,执意于过去的操守与自己应得的“份内之余”,也有的人是属于将来的——或许就是我们的现在,肆意而奢华,却也不得不为灰蒙蒙的天与吃食里的“苏丹红”提心吊胆,愤怒或是幽怨。总想着逃离,直到逃无可逃之时,便只好怀念自己亲手毁掉的过去。
生活本身无形,却可以用很多实在的事物来做比方,但“做菜”恐怕是其中最恰当的。《饮食男女》里说,过日子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配齐再下锅。而《收山》里,生活就像是一道大菜,要选好材料,要做好刀工,要把好火候,调料上足,汤汁收好,码盘上菜。可人现在,是不是还有等待这样一道菜上桌的耐心,或者说是尝到真正的美味的福气呢?
厨子自己,到底是尝不出自己烹调出的滋味的,可食客的心思,他却能品个通透。只不过,食客离席,厨子不再走心,空留富丽堂皇,玉盘珍馐,其中滋味,又该留给谁来解呢?
人与人自己,总是处于激烈而微妙的博弈之中。一方面,人在世界上的作为,是要奋力证明自己的力量与存在的;但另一方面,“人造物”的入侵,却在努力消解人的价值与意义。人制造狂热,来蒙蔽人性与理智;而人制造的机器,则是在实物领域对人自己的驱逐——在所有制造里,复制最易,即便那根本算不上制造。
可是我们自己所要的更快更好,却刚好就是这不伦不类的手段可以满足的。所以老工艺、老师傅,终究会在某一刻被彻底湮没。人一走,茶当然会凉,世事概莫能外。因为被希求的热忱,早已不被需要。
小说《收山》是一部很惊艳的作品。在新奇与文本实验当道的当下,一本可以实实在在地“讲故事”的作品,总显得难得而珍贵。也许作者常小琥,和自己在《收山》里选定的主角“屠国柱”一样,都有着某种与现实“离经叛道”的执意吧。做饭的样子,和写小说的样子,其实早早就已被定下规矩。只不过守城容易,守规矩、守人心,实在太难。
有部美剧叫做《生活大爆炸》,用这个名字来描述《收山》中所写的八九十年代其实很恰当。一夜之间,人们的生活不再单调无趣、顺理成章,守着老理便可安度一生。“投机倒把”不再是人人唯恐避之不及东西,人人都可以发财致富。生活中充满了“投资”带来的诱惑,而诱惑始终是种“侵入性”的存在——它无孔不入,驱使人挖空心思,放弃生活本身,来经营一条仿佛有终点,所以要争先恐后的道路。
屠国柱是个典型的“北京爷们儿”。为人直爽,脑子好使,却不曾精于算计。不愿,也不必为生活委曲求全。因为与生活的距离“刚刚好”,他才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心思,留给为师父“尽孝”,留给精进自己的手艺。如果生在“好时候”,他或许终能成为举足轻重的“角儿”——当然在这个故事里,他也是这样的人物,只不过,他不能凭着自己的“手艺”去为自己挣得一个恰当的位置,反倒是其他的东西让他莫名其妙地受到尊敬。
不恰当的赞扬,往往是比辱骂更加让人难以忍受的东西。屠国柱越发能理解自己师父的良苦用心,也更加能理解把“宫廷烤鸭”的秘密保守了一辈子的葛清师父的乖戾与刻薄——因为他自己,已经与自己的师父们,越发相像了。
除了给主角下的功夫,作者在这个故事里安排的一众配角也很是抢眼。他们有的人属于过去,执意于过去的操守与自己应得的“份内之余”,也有的人是属于将来的——或许就是我们的现在,肆意而奢华,却也不得不为灰蒙蒙的天与吃食里的“苏丹红”提心吊胆,愤怒或是幽怨。总想着逃离,直到逃无可逃之时,便只好怀念自己亲手毁掉的过去。
生活本身无形,却可以用很多实在的事物来做比方,但“做菜”恐怕是其中最恰当的。《饮食男女》里说,过日子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配齐再下锅。而《收山》里,生活就像是一道大菜,要选好材料,要做好刀工,要把好火候,调料上足,汤汁收好,码盘上菜。可人现在,是不是还有等待这样一道菜上桌的耐心,或者说是尝到真正的美味的福气呢?
厨子自己,到底是尝不出自己烹调出的滋味的,可食客的心思,他却能品个通透。只不过,食客离席,厨子不再走心,空留富丽堂皇,玉盘珍馐,其中滋味,又该留给谁来解呢?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收山》这本书不简单,它包含对厨艺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师徒之间的感情与纠葛,还有为人处世和官场之道。
老手艺一代不如一代,我们以为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所以师父藏私了,其实师父永远不会担心徒弟抢自己的饭碗,永远不会,师父担心的是,他的东西被以后的人改走了样。
拿宫廷烤鸭为例,葛清师父用120天精心饲养喂出来的鸭子,最终被速成鸭子所取代,这对于葛清师父来说,这门手艺,就是毁了。
那个时代的人有那个时代的人的坚持与执拗,用有些人的话说也可以是不知变通,可他们其实要的也很单纯,就是绝对真材实料,做一道菜的所有步骤都不能错。葛清师父是,大师兄也是,他虽然不够聪明,不会做人,但他可以花十个多小时守在锅前就为熬一锅高汤。
书中主角屠国柱加上四个师兄弟,一共五个人,大师兄是有点憨傻有点莽撞的人,但这个人物其实是可爱的。二师兄是有一种象征意义所在的,他最后的结局写出了一代手艺没落的衰败感。两个师弟呢,恰恰代表的是未来,一个热衷于写菜谱,最后走向各种出书讲座,一个热衷于创新,四处拜师。
从两个师弟起他们已经没有学会什么真本事了,师兄弟五个人,刚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而屠国柱就是在中间起承转合的一个人,他肚子里有真东西,但他与时代的发展冲突了,他左右为难。
就好像葛清师父的宫廷烤鸭,一只鸭子的出栏到如今可能60天都不用,20天足矣。就好像现在真的有那种把所有佐料往上一放然后端到顾客面前让顾客看着烤的鱼。
一种悲凉感油然而生,油温的技巧不再那么重要了,秘制的配方断就断了吧,所谓的大厨已经不那么被需要了,有个老字号的招牌就足够了,随随便便烹饪学校教出来的学生借着招牌炒个菜糊弄人也没什么问题。
狗不理包子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例子,多好的招牌砸在手里,老师傅们如果在天有灵,知道了一定会哭吧。
所谓“收山”,皆是遗憾。
这本书是引人反思的,很多技艺断代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再厉害的手艺人不如一个xx奖得主,这一现象不止发生在某一个行业,是针对整个手艺届来说。
但讽刺的是,我们就曾经接到过一些大赛给打的电话,所有奖项明码标价。
我们婉拒了。公平公正的比赛当然有。但沽名钓誉的人也不在少数,所谓的各种奖项的得主就真的货真价实吗?
好在现在人逐渐开始注重老字号了,开始怀旧,开始追捧各种意味上的纯手工。
希望各行各界的手艺人,匠心不死,香火不断,枯木迎春。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