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分钟的咨询过后,来访者说我像她的“闺蜜”。
请注意,这可不是一个好评价。
这评价的言外之意是:我没能守住作为“咨询师”的本分。
来访者很善良——她先要求我结束录制,然后把自己的感受细致地描述了出来,最后说:“希望你不要觉得我是在批评你。”
她说,虽然咨询过程很顺畅,咨询师也自始至终用心倾听,跟随她的情绪;但是有些时候,感觉不那么舒服——
当咨询师代入感强、情绪起伏大、情感过于充沛的时候,她会“害怕”:害怕咨询师自己过往的经历被调动,害怕咨询师接不住她的情绪,以至于不敢放松地讲出更多的痛苦。
咨询师的某些话语展现出对来访者的同情,让人仿佛被“看扁了”;咨询师的某些鼓励,像是“打鸡血”,迫切希望她情况好转。然而,她没法迅速好转,她希望以自己原本的样子被接纳。
这样细致的反馈,通常不是一个咨询师可以奢望获得的——来访者“用脚投票”,咨询体验不好,下次直接就不来了;留下咨询师带着困惑,独自啜饮“来访者脱落”这杯苦酒……
所以我非常诚恳地表达了感谢,她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与我挥手道别。
虽然没有录像,但我飞快地做了笔记,将字字句句视若珍宝,在心里复盘反思,也颇有所悟。
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
来访者走进咨询室,绝不是来寻求一位闺蜜的。
她期待的是一位咨询师,一位专业人士,能倾听她共情她,陪伴并支持她进行探索。
我不是来访者的闺蜜——我们素不相识,却在50分钟里表现得像个闺蜜,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不合理的,也是虚伪的。
成为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这是逐步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去角色化的过程:
我不是老师,不可以居高临下指导人,提建议要慎之又慎;
我不是闺蜜,要共情而不要卷入,要感同身受而不要同仇敌忾。
同时,这也是一个重新进入角色的过程——没有人能完全卸除所有角色——
我是我,我是带有鲜明个人印记的咨询师;
我是职业人,不要虚伪,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越俎代庖:好好守住自己作为咨询师的本分。
从每一次失败中学习,永不停下脚步,当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