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听说: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古人育儿有两句话: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如今,我们学习接触了许多育儿方法:PET,游戏力,爱和自由,通识教育等等。
接触新的育儿理念后,我们比我们的父母更懂得尊重孩子,在他自己的事情上,给予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力。我们最最底层的期待是:孩子健康、快乐、独立。
我们以为是否这样子,我们改变了,我们的孩子也会跟着改变,我们应该可能大概率不会养出熊孩子。
但是,我要说但是,别人家孩子的问题,其实在自己家,一个没少。
是不是熊孩子,我不知道,我不确定如何来界定熊孩子,而且我不主张也不建议,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熊孩子”。
也许你面前的孩子,他的种种让你头疼的问题,让你崩溃的情绪,只是他遇到了某个问题,碰到了某个障碍,他目前还没有发展出一套完整解决问题的方案。
所以,也许吃的东西掉在地上,他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也许他画的画,他觉得没有达到他预期,他摔了画笔,撕碎了画纸;也许他想学舞蹈,但是你初次带他到舞蹈教室,他躲在你身后,死活不愿意出来,看到旁边的孩子坦然大方的和老师学习,你看了心里焦急万分,却无可奈何,恨铁不成钢;也许他在公共场合走开一会,他原本的座位被人占了,他死活不接受,而你也不能厚着脸皮去和别人说,因为这是公共场合,座位不是私有财产,他不依不饶,大喊大叫,让你在公共场合不得不接受那么多家长的注目礼,也许还有窃窃私语的议论,让你感觉失去了身为家长的力量感,无力感让你挫败;也许他和你游戏,他输了,不愿接受输,输不起,撒泼耍赖,让你叫苦不迭………
以上场景是不是听着就会让人头疼。
在育儿的路上,我的心路历程:从最开始,我总期待可以拿到一个妙招,包治百病,它可以帮我解决孩子不好好吃饭,不要意见不合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不要玩游戏输不起,不要玻璃心一点挫折就哭闹不止等等。
为此,我学习PET,接触游戏力,我变得更加体谅,更愿意倾听孩子。但是,孩子还是脾气大。
后面,我又开始接触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书籍,接触更多不焦虑的父母,我慢慢也学着坦然。
到现在,我不愿把眼光和注意力再放在孩子身上。他有情绪了,陪着他经历情绪的整个过程,不把自己的情绪和他的情绪捆绑在一起,分清这是他的情绪。尽量不打不骂,不说教,也不走开,就是单纯陪着。当然这个过程不容易。过去的我,他有情绪了,我第一时间冲在最前面,充当消防员,充当问题解决者。希望第一时间我可以帮到他。现在,我把他的情绪还给他,他的问题如何解决还给他,除非他主动求助,否则不会随意的指手画脚。有时候,这个过程里,我自己在那里忍得百爪挠心,忍不住想伸出手,或者帮助,或者对抗,或者压抑。总之,总想做点什么。但是,我一遍遍的在自己心里,做心理建设:这是他的情绪,这是他的问题。你可以陪在旁边,你可以给他个拥抱。但是请你闭嘴,收回手。
现在,我回顾我的心路历程,过去的我,不过就是在过去父母的做法上,披上了尊重的外衣,披上了语气措辞更让人接受的方式,我的骨子里其实一样,一样希望在自己认为孩子不好的地方,进行改造,一样带着为你好的良苦用心,一样苦口婆心,一样恨铁不成钢,一样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种种说教和规劝。
我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状态吗?
我知道不是。
那我想要一个怎样的状态?
我希望我可以做到:看见孩子,接纳孩子,让孩子活出他自己的完整的一生。
所以,放弃标签,放弃对抗,更多的修炼自己,抵御更多的外在不赞同的目光,外在的议论。
因为你知道,孩子的未来会是我们不可想象的,也会是我们从未经历的不一样的人生。那个过程,只有他自己可以面对和解决。你可能压根不是什么经验主义者。所以,放开手,让他自己去面对和拥抱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