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7日 星期六 雨 高考第一天
高考日,恩施的雨落得极有章法。清晨,待考生尽数安然入座考场后,雨水才默然垂落,不闻一丝声响;到了中午,该是孩子们出校吃饭的时候,雨又恰如其分地停歇,毫无拖泥带水之意。这雨幕的收放,仿佛一种无言的默契,更像一个巨大温柔的怀抱,将考场轻轻拢在中间,小心翼翼护佑着里面正提笔作战的少年。
高考早已不是少年人孤军奋战的沙场。孩子在前方冲锋陷阵,父母则陷于一场没有硝烟的后勤之战——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度日如年。2021年女儿高考,我们日日穿梭于出租屋附近的南长河公园接送。长河默默西起蓝靛厂,东至西三环,两岸垂柳依依,绿草成荫,自古便有“天坛看松,长河看柳”之说。这条元代郭守敬开凿的运河,在清代已是皇室通往颐和园的水道,慈禧曾31次于此换船,两岸曾遍布达官别院与文人诗酒雅集。后来它已转身为一条健康走廊,绿道上奔跑骑行的人们与柳岸静谧相映成趣,是附近居民安顿身心的好去处。
记得那年高考前,我们一家人习惯在此间行走。夏日的南长河风景秀丽,垂柳依依,水鸟悠闲,俨然一幅北国江南的画卷。女儿在考场内奋笔疾书时,她的父亲便坐在河边垂钓。其实天气炎热,鱼儿并不上钩,他枯坐几小时,只为过过钓鱼的干瘾,让眼睛和心在绿波垂柳间休息片刻——有时甚至只是津津有味地看别人挥竿。钓鱼之趣早已深入骨髓,此刻它更成了一种静默的陪伴姿态。我们在历史与草木间穿行,游船过眼,绿道行人,沿岸垂柳皆成风景,无形中卸下了心上的重担。
余秋雨先生曾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这话正映照了我们当时的心境。考试前后的行走,是在浩瀚无垠的自然书卷中阅读——书页是古建青砖,字句是山水鸟虫,章节是四季更替。高考不过是这漫漫长卷中的一段旅程,尽情领略其中风景便好;至于考卷上的结果,不过是你这段行程读书的收获,它只代表一个驿站。
路就是书——无论泥泞小道还是坦途大道,都是你曾读过的书页,每一页都留下了故事与记忆。试卷只是一张纸,未来才是一幅画。高考固然重要,但无人能凭一场考试赢尽天下,亦无人会因一次落笔输尽一生。哪有什么一考定终身?人生处处是考场,真正的考验在于面对它们时能否镇定自若,从容挥笔。
如今回想当年,女儿已自中山大学毕业归家,正预备考研。高考的烽烟远去,留在记忆深处的,却是那些南长河畔穿行的日夜。河岸的柳绿得沉静,先生的钓竿在阳光下闪着微光,我们无言并肩行走的足音仿佛还在青石板上轻轻回响——那声音并非惊雷,却足以穿透岁月。
高考揭榜,无非是旅程中一次盘点的驿站。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是终身之事,而非一役之功。纵然高考未达理想,名校的研究生、博士之门仍在前方敞开。抖音上曾有位网红农民工说:“不努力学习,就会像我这样干苦力。”这话貌似有理,却是在为不学求知找借口。真正的命运轨迹,只沿着终身学习的方向前行。那些真正的学者,从不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一生学而不厌。求知是主动的,学习能力是自己可控的——它不屈服于玄虚的命数,只服从于孜孜不倦的心灵。走出大山、走出贫困、走出狭隘的钥匙,无非是持续学习,去更远的地方,读更多的书,遇见更辽阔的自己。
在那些行走的日子,我渐渐懂得:家长最大的成功,是将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送进考场。至于结果,那是命运与孩子共同写下的篇章。有些事不能尽如人意,定是老天另有安排。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尾点醒过我们:“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高考不过是人生森林里的一条小径,南长河的流水与柳烟却成了记忆里永恒的风景。真正的生命之书,是在行走中打开的——它教会我们,重要的从来不是某一场考试的名次,而是灵魂在跋涉中不断确认自己真正想要踏上的那条路。
当你终于明白路就是书,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的书写,那么无论考场内外,你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不可替代的作答:在生命漫长的考卷上,用你喜欢的方式,落笔无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