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妮用这个标题写了杨绛传,读罢全书,我觉得且因爱过一生更合适。
因父母的爱而幸福 。杨绛的父亲是高官(检察厅厅长,后来又做律师),因此,杨绛从小家庭生活优渥。虽然物质基础 不是决定是否幸福的关键,但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因为家庭富裕,母亲有了更多的闲暇和心思来陪伴她的成长,因为家庭富裕,父母思想开明,再加上有做校长的姑姑杨荫榆的支持,她有了更多读书的机会。这些都是幸福的源泉。杨绛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但是从出生起就一直待在父母身边,直到十岁(实岁八岁半)是在她自己同意的情况下才和三姐一起去了上海的启明女校读书。而且,父亲特别偏爱这个女儿,午睡都允许杨绛留在他的卧房看书,这是其他人没有的待遇。父亲很喜欢看书,杨绛耳濡目染也养成了这个习惯,以致她想看什么书,父亲就会满足她,但如果买了的书不看,父亲就会收走,以示警醒。爱读书,贯穿了杨绛的一生。书,成为了她一辈子的好伴侣。长大了,上了高中,父亲会引导她对自己的事做决定,比如那次她不愿去参加游行。再比如大学的选专业,杨绛喜欢文科,但是老师建议她报理科,父亲告诉她随心,最终她选择了文科。同样的,母亲的爱也陪伴着杨绛,只可惜在母亲离开人世的时候,杨绛远在法国,而且家人一直瞒着她,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实属人生的一大遗憾。
因爱钱鐘书而幸福。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而对方又享受这份爱,这也是幸福的。我觉得杨绛就是这样。杨绛和钱鐘书都是无锡人,在杨绛一家回到南方,需要另找房子的时候,他们碰巧看上了住着钱鐘书一家的房子,虽然两人没见上面,但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后来,杨绛一直想考清华,就是心中有钱锺书。她的母亲曾说过:“阿季(杨绛原名杨季康)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虽然他们在清华的古月堂一见钟情,但我始终以为在他们的婚姻里,是杨绛先喜欢的钱锺书。婚后,生活上几近白纸的钱锺书方方面面都是杨绛照顾着,做厨娘,修家具,钱锺书的衣着等等都是杨绛负责,因为爱,她无怨无悔,即使这样她少了很多读书的时间。因为爱,所以无条件无怨言地付出,这也是一种幸福。
因为钱锺书的爱而幸福。钱锺书有“誉妻癖”,那句“最闲的妻,最才的女”就是他的名言。他欣赏杨绛的才,他深爱着杨绛。每日一封的情书(信)无不饱含着他的爱。这么多年来坚持为杨绛做一份美味的早餐,连火柴都不会划的他,为了杨绛,什么都可以。为了不让杨绛承受生育之苦,他们只生了钱瑗一个女儿。当他弥留之际留给杨绛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两人相亲相爱走过了六十三年的岁月,爱意满满。因为有钱锺书的爱,杨绛是幸福的。
当然,杨绛的幸福还来自于女儿,来自于兄弟姐妹,来自朋友闺蜜,来自她那美好的心境。
或许是因为幸福,所以优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