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上半年那些个五颜六色、或本土或洋气的情人节,是用来虐“狗”的“大礼包”,那下半年的各种节日,大约就是专门为异乡人准备的悲情虐心“嘉年华”了。
哪儿的月饼不是吃、哪儿的月亮不是赏,反正过了这月、下月一样圆,不过,怎么感觉有些凄凉……
总算是熬过了中秋,“遍插茱萸”的重阳、辞旧迎新的元旦接踵而至,接下来又该是过年了吧……
甭管你是否感同身受,总有那么些人,因为工作、学业、经济、距离等种种原因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总有那么些人在别人狂晒团圆照时、自己却“囊中羞涩”;总有那么些人永远在路上。
异乡,可不就是路上么?
时间久了,“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或许寻寻觅觅,兜兜转转之后,才发现忘不了的是最初的原点。
没谁逼你在端午的时候吃粽子;也没谁规定中秋就一定要买那甜得发腻的月饼;汤圆,是酸菜馅的还是芝麻馅的还不都是一样的吃;至于饺子,超市里来包速冻的也没什么可矫情。只是,异乡独食却总觉得这些东西瞬间寡淡了,心里大约想着“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只因为心心念念都是家乡的滋味。
砧板上剁出的咔咔声,水龙头下溅起的哗哗声,油锅里炸开的滋滋声,炒菜时锅、勺的碰撞争吵,饭桌上的觥筹交错,细碎闲聊,小酌言欢都是家的言语。
耽溺其中,倍感安全和舒心。几道分量实在、卖相平平却鲜香味美的家常菜,就是家乡风物的缩影。
提到家,每个人心中总会浮现出一两道“图腾”般的菜肴,回家必定要吃,吃了才算回家。江浙一带的菜肴总让人腹诽该咸的甜、该酸的甜、该辣的甜、该甜的却又是旁的味儿了,只是,若非那乡人,又怎能体会各中滋味;外人对北方的理解总是狂放的、也包括它的菜,大概也只有自己人才知道其中的细腻与温情了;湘渝黔蜀的辣,大约也是外人不能理解的;广东的早茶、下午茶总是精致的,放在旁人和自己人的眼中,便成了“麻烦”与“生活”这两种不同的理解……
依食而居,一切有情。
眷恋着一茶一饭的光阴,并非当时的食物极度美味,但若缺少,总不够完满。想起父母,念到家乡,思及过往,记忆总是被各种食物填得满满。
舌尖藏着一本食谱,即使经年之后,邂逅那种熟悉的味道,食谱里的美味情缘也会瞬间倾泻。
在异乡的日子,每次看到网上分享的家乡美食,必会义不容辞转发,仿佛这些才是家乡的图腾。
而最能“激起民愤”的方法莫过于深夜在朋友圈晒出……图片下的回复夹杂着垂涎的艳羡,更联络了乡情。
看过的风景或许早已模糊,味蕾却始终忘不了经历的岁月。
童年是糖葫芦的甜酸,懵懂悸动是巧克力的甜苦,老友重逢是火锅的热辣。
食物是人生之旅的坐标。
独自在外,大多吃得简单,过得粗糙。
泡面、路边摊都可以凑合一顿。但是回到故土,不知怎的,不经意间都透着讲究。
走街串巷都得去那家心里认定的最地道的小馆子里“过早”;想和最爱的人一起分享美味:甜筒冰激凌下注满巧克力的尖底,刚切成两半的西瓜中间剜出的最甜且没有籽的一勺芯儿,正好煮9分钟的糖心蛋里汩汩冒出的热蛋黄,泡芙里丝滑香浓的抹茶卡仕达酱,盘子里仅剩的一块肥瘦适中吸饱酱汁的红烧肉……
酸甜苦辣的记忆片段,聚散离合的烟火人间。浪漫、温情化为日常,填饱食欲和情欲。
如果“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也看过了许多美女”,体会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妨在假期摒弃人山人海的景区,回回家乡。
时光匆匆,你漂泊在外的那些年,或许,“种着庄稼的土地长出了楼房”,父母早已两鬓苍苍。
作者:韦家小宝|转载前请联系背包十年
(微信号:beibao10years)
参与投稿,即可获得精美餐具套装
阅读量最高文章还可获得神秘大奖!
请将稿件发到邮箱:
beibao10@running-bible.com
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
阅读原文:http://beibao10.lofter.com/post/1e52ed6e_c59e9c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