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真正成熟,或是说心理健全、健康,在于分清什么时候自己能够任由情绪变化,什么时候应该暂时放下情绪,理性去看待必须面对的事物。
最基本简单的方法,就是远离那些自己无法了解真假的信息--哪怕表面上看来合理,也可能是被操纵的结果--并真正切实去解决身边的问题,哪怕只是一点一滴的改变,也弥足珍贵,且极为重要。
好比有时候我们会被一些事情导致情绪失控,难以自持,但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比如,如果这种情绪每天都会一直缠绕着我,那么一天24小时,我从其中的五分钟乃至一分钟开始,不受这种情绪影响,把心智放在该做的事情上。比如睡觉,比如吃饭,切不可茶饭不思;在生活基本正常的前提下,我们再去做一点实际的东西,比如工作,乃至学习。
只要开始了一分钟,就会有变成两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几个小时的可能。
而且,我们也不需要要求自己24小时永远保持理智,一天的时间那么长,我们甚至能给自己五六个小时去消沉。或者,一周的168小时,我们给自己60~80小时,也是无妨。
就好像减肥,也不是100%控制饮食,其实是允许5%~20%的欺骗餐。
我们不是机器人,而是活生生的人,所以自己的人性应该被自己的理性计算进去,要做自己的好老板。
但人性决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导,不能任由自己的“员工”肆意妄为。
而从这一点入手的话,我们的心态上,就要摆脱因为情绪而寻找客观理由的习惯。情绪是主观的,为什么拿客观事件当做借口呢?实则是不想面对和解决。因为“不关我事”。然而人贵有主观能动性,而所谓的客观条件却往往只是一种“概率比较大”的事件,而非“绝对”,甚至有时候连“概率”都是假的,毕竟情绪化的认知并不能分辨真伪,只能听见自己想听的。
毕竟听见想听的时候,情绪压力会被缓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确实很“舒服”。
“忠言逆耳,苦口良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它们确实没有“好听的”效果直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