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回爸妈家带了肯·威尔伯的《恩宠与勇气》一书,连着两天读完了。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段时间,一直拖延没有阅读,因为逃避这是一本讲生死的书。我妈过去二十几年得了几次癌症,但非常坚强,持续化疗康复,所幸现在身体状况很好。我爸年老身体衰弱,动过两次脑栓手术,现在腿脚不利索被困在家不能外出。无论心理怎样不愿意,疾病和死亡都是绕不过的话题。前段时间,我也整理了自己的保险和财产状况,咨询律师朋友设定遗嘱的事项,如果有意外,我的孩子和父母可以得到保障。
面对每个人最终不可避免的一步,医疗和物质财产可以提前安排预留,而心理上的坑洞如何填满?死亡可以在活着的时候被准备被超越吗?这本书给了一个完美的答案。“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
威尔伯是超个人心理学的领袖人物,一个现代哲学家。我非常佩服他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他思维缜密,语言清晰有力,把东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和科学的观点比较贯通呈现给普通的读者。他本人的灵性很高,尤其坚持佛教的日常静修。
这本书着重讲了他关于长青哲学的一些研究课题。长青哲学指的是世界千百年来不同的哲学宗教体系里共同不变的东西,尤其是超个人心理学里对“小我”和“永恒的大我”(大陆中文译本里的“大精神”)的思想。这本书里有大篇幅的威尔伯的访谈录,可以了解他的哲学理论和语言体系。
威尔伯的研究思想在这本书里通过他与妻子崔雅共同经历癌症治疗的故事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崔雅在结婚10天后即被诊断为癌症。威尔伯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陪在妻子身边,和她一起经历了治疗、复发、崩溃、再治疗、共同修行到不治的5年艰苦岁月。
书里通过崔雅这个病人的日记,极其详细地记录了她的生理和心理的治疗过程。书里对威尔伯这个照顾者的心理历程的描述更加真实感人。他从恐惧痛苦,到怨恨和愤怒,再到仁慈与感恩的心理历程让人唏嘘。夫妻两人通过在疾病中的共同静修,实现了对人生意义的了悟和“大我”的升华。“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
这本书里非常详细的病人和照顾者的心理写实,让我们学习如何在面对致命疾病时对自己和对身边的人真正慈悲,如何面对意识底层最深的恐惧而静定接纳人生的本然。威尔伯夫妻俩是佛教思想的践行者,书里大篇幅地描写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静坐内观和对佛教关于生死教义的解读,对我们东方读者有非常直接的借鉴意义。
《恩宠与勇气》不是一本悲情的爱情小说,也不是新年忌讳的话题,而是能够直触灵魂,发人省思的智慧指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