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与死亡共舞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脸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脸

作者: LefeeMoore | 来源:发表于2019-11-01 21:01 被阅读0次

一、经历死亡

(一)典要

1. 如何经历死亡基本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死亡,亦即,我们如何看待死亡,我们就如何死去。

2. 一般来说,个人的死亡方式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理想的情况是,经历了逐渐适应、接受、内化,在人生的最后一站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些阶段。对许多人来说,体面的死去,是和体面的活着一样重要的。1>

3. 尽管我们于死亡及死亡恐惧有着很多因应之道,但该来的终究会来。死亡就在眼前。按照罗斯的说法,面对死亡我们一般要经历拒绝、否认、讨价还价、沮丧、接受等过程。尽管这些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并且经历的长短也不一样,但这让我们知道了濒死的过程。

4. 赫尔曼·法伊费尔:“认为濒死经历是来世的根据和证据的主张,这多少有点令人怀疑。很可能有死后的生活,不过仅根据濒死经历便匆匆得出结论,更多地反映的是一种信念上的支持,而不是明智的科学判断。”2>

(二)集说

1. 科尔在1992年提出了应对死亡的任务型理论的四个基本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从生命的四个层面出发的:身体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针对每个层面都提出了几种基本的任务。(1)身体层面:满足身体上的需要,尽量减少身体不适。(2)心理层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心理安全感、心理自主性和丰富性。(3)社会层面:保持并加强人际关系,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4)精神层面:发掘生命的意义,将其升华,加强生命的关联性,寻找希望。任务型理论就是要告诉人们,在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时候,我们自己就是主宰者,而不是可怜的被动抵抗者。我们可以根据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自己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如果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则鼓励病人身边的人根据情况调整方向,但绝不放弃。任务型理论可取之处在于,它没有忽略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变性。3>

2. 临终的人一定是身体机能出现了问题,但这不是全部,临终还是一种体验。人类不只是简单的生物体,而是复杂又独特的个体,有着身体、心理、社会、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果真是简单的生物体,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关注在其他方面的需求了。4>

3. 库伯勒•罗斯认为临终的人正在经历非常大的困境。因为他们还是活着的人,就像其他人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一样,他们想方设法来解决问题。在临终的人之中,有人会退缩,有人会非常愤怒,还有人遍寻生命中所有的经历,努力给自己找到借口,来使死亡变得可以接受。还是那个观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遇中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5>

4. 库伯勒•罗斯去世后,人们开始反思她所留给人们的宝贵遗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临终的人,那就是“他们仍然活着。”他们每个人都有未了的心愿想去完成,他们还没有死去,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请人们不要忽略他们,而要乐于与他们交谈,从中知道我们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她认为,如果不是真心地倾听这些人,帮助他们完成心愿,我们就永远也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6>

5. 在整个人生最后阶段的经历中,几乎没有人去注意自己究竟处于五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也不会去注意这些阶段是否密切衔接。库伯勒•罗斯本人也承认,有些人会同时经历两个阶段,还有人会跨越某个阶段。还有些人会错误地使用库伯勒•罗斯的理论,告诉病人说:“现在你已经到了愤怒的阶段。下一步,你该妥协了,然后进入抑郁阶段……”这样做,是愚蠢地强迫病人进入预先设定的轨道,而忽略了他们独立的人格。7>

6. 每个人的死亡方式不同,这与其情绪的成熟程度、宗教信仰、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亲属的态度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经历从最初的震惊、否认和愤怒到最终接受事实这样一个过程。不过,有些看起来似乎已接受死亡事实的人也许是带着怒气,在与不可抗拒的现实的抗争中死去的。相反,一些开始时愤怒的斗士后来会放弃抗争,平静地死去。8>

7. 从某一方面看,“否认”的态度对于易起精神休克的坏消息,可以暂充缓冲。因有此一缓冲功能,我们不能轻易抹杀“否认”的心理意义。9>

8. 依我看法,“接受”至少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不接受的被迫接受”,或不如说“挣扎抵抗到底,不愿接受、拒绝接受(死亡的事实)”。此类期末患者根本不可能死得甘心,心平气和;死亡的尊严与他(她)们无缘。第二类是“莫名所以、无可奈何的被动接受”,此类期末患者既不再抱着任何希望也不再挣扎,但也难以心平气和而带有尊严地死去,只是以一种“无可奈何的”莫名心情被动地等到死亡的来临而已。第三类是“自然而然、平安自在的接受”,此类末期患者多半感到死亡也是自然现象,有如春天花开、秋日叶落,与其挣扎抵抗,不如自然而然地接受死亡;我们在此类可以看到起码条件意义的死亡的尊严。第四类是“基于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正面接受”,此类末期患者都有不可动摇的宗教信仰、哲理智慧或高度精神性信念(如人类爱、宇宙信念),不但能像第三类那样,死得自然而心平气和,同时由于抱有如此信念信仰,故有安身立命之感,反映着理想条件意义的死亡的尊严。就外表上看,第三类与第四类难以分辨;但就内在精神而言,极有差别。10>

9. 病人眼前尚有一小片立足点,但尚未有立即的危险,这时期称为“缓刑期间”。在缓刑期间,病人的时间结构是“把握现在”,其策略包括如下四点:(1)用尽策略:病人放开了,现在能做多少就算多少。(2)深化策略:把现在的每一个时刻尽量深刻化,让每一个时刻都有一种“真的感觉”,譬如看着一只蚂蚁,就认认真真地看着一只蚂蚁;看着一颗露水挂在草的尖端,就看着一颗露水在草的尖端;走路就一步步地走......(3)紧迫策略:人完全悦纳自己的死亡以后,内心会产生某种急迫感,欲将眼前“最具意义的事”做完,仿佛跟死神抢时间,如与怨亲重新和好,或是完成未了心愿等。(4)珍惜策略:选择自己最想做的,重新安排生命的优先顺序。11>

10. 所谓“死亡品质”,基本上所讲求的是“死亡的尊严”。我们可就理想条件与起码条件,去了解“死亡的尊严”本质。就理想条件言,我们都希望面临死亡之时,不但能够感到此生值得,问心无愧,且有安身立命之感(不论是儒教意味的或其他宗教或哲学意味的);同时免于恐惧、悲叹、绝望等负面精神状态,能够死得极其自然,无有痛苦;如果可能,还有亲属或友好在旁照顾。给予临终的本人精神安慰与人间温暖,则更好不过。就起码条件言,就算没有宗教信仰或找到高度精神性的生死意义,至少能够依照本人(或本人所信任的家属朋友)的意愿,死得“像个样子”,无苦无乐,心平气和。12>

11. 坦诚和有尊严地面对死亡,有助于人们抱着一种生活有意义的完整态度来圆满地完成生命历程——即他们的存在曾经非常美好,而且生死是生命周期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死亡不受人欢迎,但是生存本身包括死亡都是值得赞美的。对于那些带有艾里克森所谓的“整合感”(一种认为生活有意义和自己的生存非常值得的感觉)而不是绝望地回顾自己一生的人更是如此。13>

12. 医疗技术只关注生物器官,尊严在这些技术面前降低了身价。......技术性医疗有时似乎助长一种倾向,即把死亡视为一个可以无限期地推迟的事件,而不是生命的自然过程。14>

13. 人在死亡的时候有一个困难就是,他的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而身体已经准备要离开他,于是那些未完成的欲望会马上寻求新的出生,它们必须被满足,在它们完成之前你无法从这个世上解脱。15>

14. 你被拖进死亡,但你并不希望生命力从身体离开;尽管拼了命抓着自己的身体,还是被迫与身体分开,你在泪水中死去,在痛苦中死去。你是一个被击败的人,你的死亡是基于无可奈何。16>

15. 你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死的。17>

16. 一般人常用“我们”这个词,以表现出“我”与周遭所有的人连结成一个我们以为的完整世界,或者是习惯的群体模式。一旦有人死亡,那个已经很习惯的模式与完整状态便会受到冲撞。18>

17. 等我不得不承认,是自己过去没日没夜地拼搏,把身体拖进了恶疾的深渊,我开始一次又一次地跟神明讨价还价,不断向上帝、菩萨、诸神祈求:“拜托再给我一次机会,只要让这场病赶快过去,我一定痛改前非,尽力弥补......”我虔诚地祈求上苍,只要让我躲开癌症,我绝对早睡早起,改过向上。若是真的躲不了,也请让我的病情减轻些,给我机会重返生活,弥补过去的缺憾,包括对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的亏欠。对于死亡,我完全没做好准备。我还有雄心壮志,还有很多梦想没有完成,我求生的意志无比强烈,只要有一丝存活下来的希望,我决不放弃。只是,真的能闯过这一关吗?我一点儿把握也没有。19>

18. 赫尔曼·法伊费尔强调:‘对待致命性疾病或者死亡威胁的方式大不相同,不仅在不同的群体中方式不同,而且在不同的状态下方式也不同。’从一个人注意到异常的症状和探究它们意味着什么的那一刻开始,整个治疗的过程,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期待和事实之间往往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老老实实地面对真实的现实,同时又希望结果是有建设性的。期待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对于症状真的意味着没有问题的期望被疾病能被治愈的期望替代。当疾病被确认为治不好时,我们就希望能多活些日子。随着时间流逝,我们转向摆脱疼痛和死得正常。当治愈的期望不再有了,决不放弃就是关键,不过应当通过集中关注生命有意义的方面来保留另外一种希望。20>

19. 不论世上哪个智慧传统,包括超个人心理学在内,都把临终的过程视为一种自然地解脱。事实上所有的灵性大师教导我们的也是同一件事:我们化身为人,来这世上走一遭,就是为了认识内在那恒存不朽、已然开悟的本性,与之合而为一。数千年来灵修和禅修之所以试图仿效临终过程,正是因为临终带给人的解脱。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这么说:“在死亡那一刻,灵魂所看见的心象、所穿越的历程,和那些尚活着便已迈入那伟大奥秘的人所经历的是一样的。”我们死时,存在本源显露自身,将我们的意识拉回它之内。海德格尔说:“本然之无蔽性的本质,属于存在自身。”事实上,这句话说不定就是人临死过程的最佳写照:存在本源借形体的消融来显露本然的无蔽状态。人在临死时显然会经历一个普遍的过程,那就是肉身的消解,以及意识融入灵性。21>

二、濒临死亡

1. 两种各有特色的理论范式都对濒死经历作出了解释。在第一种理论解释中,认为濒死经历提供了死后幸存下来的证据。濒死经历是表现出来的死后的生命体验。在第二种理论解释中,濒死经历是人们对死亡威胁和自我毁灭作出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集中关注人脑或者神经系统,并且它是对威胁生命的处境作出的自我防御性反应。22>

2. 濒死的认识环境: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BarneyG•Glaser)和安塞尔姆•斯特劳斯在观察家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注意到,家人在应对危及生命的疾病时,交流有关濒死的认识环境有4种特殊的模式:(1)在封闭式认识环境里,濒死者并不知道他正在走进死亡,虽然周围其他人可能清楚这一点。这种环境以家庭缺乏有关患者疾病或者其死亡前景的信息交流为特征。(2)在怀疑式认识环境里,一个人怀疑自己的预后牵涉到死,但是这种猜测未得到知情者的证实。(3)彼此假装式环境犹如一支舞曲,跳舞者回避直接谈论患者的病情。这可能导致复杂的、虽然通常是不言明的行为规则,它们旨在维持患者正在好转的假象。包括患者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承认结果将是离开人世,但是他们言谈举止却全都表现为病人会康复的样子。(4)在开放式认识环境里,人们既承认死亡,也讨论死亡。开放式认识并不会使死亡变得容易接受,而是它允许人们还有机会以在其他认识环境里不可能得到的方式彼此支持。23>

3. 濒死一点儿都不可怕,它可以成为你这一生中最奇妙的经历,主要看你这辈子是怎么活的。死亡只是从这一世过渡到另一种存在的方式,只不过后者不会再有任何痛苦和烦恼。24>

4. 濒临死亡时,我们的自我形象会一片片地瓦解。我们的工作、性别认同、父母、配偶、情人、朋友等各种角色,都将受到质疑。死亡会将我们剥光,只剩下赤裸的人性本质,不过,我们的人性仍然是完整的。25>

5. 濒死之人教我们,不可能从占有获得满足。他们指出某种超越获得欲望的东西,某种较不具实体、但最终能带给我们更多满足的东西。他们也引领我们走向各种关系,那是我们真切地活着的理由。虽然人际间的互相关怀照顾很重要,但关系并不只是如此,它也指一个人如何与一切事物产生“关系”、如何保持开阔的胸襟,在各种情境与环境下都能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态度。26>

6. 濒临死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将文化所告诉我们的真实自己,和死亡所显示给我们的真实自己做比较。27>

7.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那份经历对他们的生死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不再对死亡怀有“恐惧”的感觉,亲人过世,他们也不会再因此而“悲痛”,因为他们确信,死是一种比较愉快的经历。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开始带有“宗教”的倾向,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重获新生,有必要“做点儿有意义的事”。28>

三、好死

1. 埃德温•施耐德曼判断好死的十条标准:(1)死得自然。而不是意外、自杀或者他杀;(2)人已成年。年老,接近精神机能的顶峰而寿命长得足以拥有见多识广且有所建树的人生;(3)合乎预期。既不是猝死,也不是意外作故;出现了某些即将去世的前兆;(4)名誉良好。一份肯定的讣告,充满了敬语;(5)准备充分。制订了围绕着死的合法的计划,比如葬礼安排、遗嘱和仪式;(6)接受命运。‘愿意履行义务’,体面地接受不可避免的死;(7)文明告别。热爱活着的人们,临终场景被鲜花、美丽的图画和低回的音乐装点得生气勃勃;(8)泽及后代。将‘家族的智慧’传递给年轻一代,与亲友分享记忆和历史;(9)表达悲哀。体验伤心和遗憾情感,但不会垮掉;带着某些未竟计划死去;‘以没有一个人生是完美无缺的范例教育后人’;(10)心情平和。临终场景充满了和睦与爱,荡漾着摆脱身体痛苦的轻松气氛。29>

四、死亡过程

1. 当一个人死时,在现场的人的描述是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许多人回忆濒死的人会发出咯咯声,那喘息声听起来是最后通过喉咙发出的声音;随着肌肉变色,身体开始泛出蓝色;曾经温暖和柔软的躯体逐渐变冷和松弛。他们往往说:“死亡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和所感到的,都不像是我在电视或者电影中看到的那样!”30>

2. 濒死时刻:(1)喉头肌肉松弛或者喉头的分泌物可能引起喧噪呼吸(临终喉鸣);(2)呼吸停止;(3)可能出现肌收缩,如果呼吸则胸部可能鼓起;(4)心脏可能在呼吸停止几分钟之后搏动,还可能出现短暂的迸发;(5)心跳停止;(6)人再也唤不醒;(7)眼睑可能部分张开,眼光凝视一个地方;(8)嘴巴可能张开,而颚松弛;(9)可能排出大肠和膀胱里的东西。31>

3. 人在临终的过程里,在知道自己快要死亡的瞬间,会不自主地进行生命回顾,曾经有过的深刻生命经历都会浮现出来,但却不会回顾曾经背过的生化公式,也不会出现小时背过的九九乘法表......32>

4. 在临终场景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则往往是为推迟死亡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家人和朋友也很少作为亲人离世的见证者出现在现场。33>

5. 斯各特的呼吸越来越微弱,越来越微弱,他渐渐地摆脱了自己的身躯,获得了自由,就像树上一片枯叶,随风飘走了。“一切......都好”斯各特轻微地松了一口气,似乎在证明了万物的正常运转后才放心地离去。就这样,一个有形的人最终进入了一个无形的世界中。34>

6. 高龄化乃至死亡过程,就表层看,只不过是外在生命(即身体)逐渐衰弱终致腐败的负面过程,因此令人恐惧厌恶,种种消极心理随之产生;但就深层看,则是内在生命(即精神)继续成长不休且更能深化的积极证明的人生阶段。35>

五、数据源

1>(美)DennisCoon,JohnO.Mitterer《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P159

2>转引自:(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215

3>(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榕励译,《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P53

4>(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榕励译,《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P46

5>(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榕励译,《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P51

6>(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榕励译,《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P52

7>(美)查尔斯•科尔克莱德•内比多娜•科尔著,榕励译,《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P52

8>(美)DennisCoon,JohnO.Mitterer《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P159

9>(台)傅偉勛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正中書局,2010年6月第六版,P84

10>(台)傅偉勛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正中書局,2010年6月第六版,P86-87

11>(台湾)余德慧石佳儀著,《生死學十四講》,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P137-139

12>(台)傅偉勛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正中書局,2010年6月第六版,P69

13>(美)戴维•迈尔斯《心理学》(第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P154

14>(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74

15>(印度)奥修著,黄琼莹译,《欢庆生死》,生命潜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P54

16>(印度)奥修著,黄琼莹译,《欢庆生死》,生命潜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P56

17>(印度)奥修著,黄琼莹译,《欢庆生死》,生命潜能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P55

18>(台湾)辜琮瑜著,《生死學中學生死》,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初版,P104

19>(台)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信出版社,2015年07月份第一版,P16

20>(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131

21>(台)李开复《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信出版社,2015年07月份第一版,P87

22>(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214

23>(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婕译,《最后的日记》,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P43

24>(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著,范颖译,《生命之轮:生与死的回忆录》,重庆出版社,2013年11月第一版,P294

25>(美)羅尼•史密斯著,鄭清榮译,《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P116

26>(美)羅尼•史密斯著,鄭清榮译,《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P135

27>(美)羅尼•史密斯著,鄭清榮译,《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P257

28>(美)迈克尔·舍默著,卢明君译,《人们为什么相信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p84

29>(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314

30>(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7

31>(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104

32>(台湾)余德慧石佳儀著,《生死學十四講》,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P23

33>(美)林恩·德斯佩尔德,艾伯特·斯特里克兰著,夏侯炳陈瑾译,《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39

34>(美)海伦•聂尔玲著,张燕译,《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正中書局,2010年6月第二版,p317

35>(台)傅偉勛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正中書局,2010年6月第六版,P47

相关文章

  •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脸

    一、经历死亡 (一)典要 1.如何经历死亡基本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死亡,亦即,我们如何看待死亡,我们就如何死去。 ...

  • 与死亡共舞之什么是死亡

    (一)典要 1. 所谓死亡,直观意义上就是从躯体走向尸体,或者说是寿命的终结。躯体,它的主宰是生命,尸体,它的主宰...

  • 与死亡共舞

    死亡是我们的禁忌,我们不愿意面对死亡,也不愿意谈起死亡,甚至不愿意想到死亡。 犹记得小的时候,如果有人去世,我就会...

  • 与死亡共舞之引言

    (一)典要 1、有时候感觉造化真会捉弄人,既然让我们生又何必让我们死。既然让我们死,又何必让我们觉知到死。时常面对...

  •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特点

    (一)切己性 (1)典要 1. 我们所谈论的死亡,是“我”的死亡、“你”的死亡、“他”的死亡,一个个个体的死亡。死...

  • 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意义

    一、典要 1.无论你是否察觉它的存在,死亡始终伴随着你,你活着同时也经历着死亡。 2.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某种程度上...

  • 死亡之脸

    死亡第一次来到我眼前 它那青筋凸起的手臂 枯瘦、褐色的手臂 自生者的背影中伸来 自一只风干的苹果中伸来 自无尽的黑...

  • 写作即是与死亡共舞

    前两天,我差点又回去精神病院,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正准备减药,可能是忘了吧,有几次的没吃还是什么,压力大等等原因...

  • 冰冷与死亡正共舞

    冰冷与死亡正共舞 一个夜接着一个夜 噢 我虚无的战友也是我的字节 这些迈向黄昏星空的皑皑白骨 - 嘲讽那永恒的旋转...

  • 死亡与半张脸

    之二 第一次你来拜访我, 你说疼痛的滋味总是突如其来, 我不堪一击的痛着, 第二次你来拜访我, 你说背叛者总是最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与死亡共舞之死亡的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vq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