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42-德国古典哲学(3)谢林(5)

542-德国古典哲学(3)谢林(5)

作者: 夏至7 | 来源:发表于2025-10-11 23:53 被阅读0次

艺术哲学

艺术直观

谢林认为,哲学家的理智直观只是在主观中建立了主客统一,而真正要达到主客体无差别的同一性,则必须依靠艺术直观。

在艺术创造中,人不仅现实地创造出一个客观对象,而且还会忘情于对象之中,达到一种物我两忘、情景交融、主客不分的境界——有意识与无意识、直观者与被直观者、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在此完全合一

谢林将艺术哲学视为自己全部哲学的“拱顶石”。

艺术直观是其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顶点,而他具体的艺术观主要表达于后来的演讲《论造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艺术哲学》中。

在这些演讲中,谢林表现出对艺术发展的历史意识。他认为,古希腊艺术更强调必然性,而近代艺术则更注重个体性和自由理念的发挥

但他并不赞同当时席勒等人所提出的“古代朴素的诗”与“近代感伤的诗”的简单划分,认为古希腊也有感伤的抒情诗,近代也有如莎士比亚那样朴素的作品。

真正的区别在于:古希腊艺术在雕塑与绘画中注重叙述性,在诗歌中则强调造型感,因而体现出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之间宁静的统一;而近代诗歌与绘画则充满自由理念的无限制涌动,这种差异正是“绝对”中两极性的体现。

谢林还从“幂次”或“因次”的抽象艺术精神角度,划分各艺术门类的等级。他将所有艺术按照绝对者的现实形式与理念本质这两极,划分为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即诗歌)。

在造型艺术中,又分为三个幂次:音乐、绘画和雕塑,它们分别体现了无机性、有机性以及现实的理念。

在语言艺术中,则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诗,分别代表自由占主导、必然(命运)占主导,以及自由与必然的同一这三个幂次。

其中,抒情诗对应音乐,叙事诗对应绘画,戏剧诗对应雕塑,但都在更高层次上表现了“绝对”。这种艺术分类方式对黑格尔的美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谢林对美的定义是:美,即“以有限形式表现出来的无限”。他的艺术哲学并不研究艺术创作的具体规律,而是探讨以艺术形象呈现的宇宙——它是SD的作品。

“在SD那里,宇宙被构成为绝对的艺术作品,并处于永恒的美之中。”

SD,也就是“绝对”,通过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向人类启示自身;人则通过将主观融入客观的创造过程,像SD那样达到主客无差别的境界。这种“人神合一”的艺术观,对当时的德国浪漫主义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谢林的艺术哲学,特别是他将艺术视为绝对者之呈现的思想,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

然而,其同时代的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则开辟了一条不同的路径。黑格尔虽然同样将“绝对”视为终点,但他更强调绝对精神通过漫长的辩证历程自我实现与自我认识的过程。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仅是绝对精神自我显现的初级形式,必将被宗教与哲学所扬弃。

因此,谢林的“艺术直观”所提供的是一种直接把握绝对的完满性,而黑格尔的体系则揭示了一种在历史与逻辑中逐步展开的辩证性。

这一根本差异,使得两位哲学巨匠在对艺术的本体论地位和历史命运的判断上分道扬镳。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42-德国古典哲学(3)谢林(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xdt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