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文,为寄托生者对故去的亲人的哀思,其内容大端颂扬逝者之一生行状,丰功伟绩,贤德苦行之类,而其有所败事缺行似乎全然未曾有过,一律褒之以嘉言懿行。值此盖棺论定时刻,人皆完人,金必足赤;而逝者此行,不是驾鹤亦必骑箕,有祥云驾照众仙扶持,决无灰头土脸孤单单踽踽独行之道理。此亦足见吾国百姓乃具足五千年文明传承之厚道良民----是以虽唱给棺材里的人听,实是棺材外众亲友之乐听者也。祭文有其特别格式,不是那么容易写,民间便一般由丧家请专人代写、代念,一条龙全职服务。念者大多为中年男性,有相当念祭道行,以哭腔唱读,如泣如诉,痛彻肺腑。捶胸顿足却有声无泪,一唱三叹还抑扬顿挫,哭唱到动情处,尾音悠长,还要颤三颤,时不时再要弄成气都接不上来的样子,配之以甩一把鼻涕,抹两把眼泪之假动作,那光景真比死者亲人还要伤心难过,本事好到直令满堂一片唏嘘,男女老幼个个低头抹鼻子!而唱读祭文者之谋,亦在收获大家伙之眼泪水也。
本集祭文,是我当年'知青插队'江西武宁时,偶然得到的一个民间抄本(1973年),想来是那地方上的专业人士所原创,特点是俚文相杂,古今拼装;四言八句,如骈如赋还如诗经,白则径用土语,不忍卒读,文则直追先秦,字僻义涩;可谓乡土与古典强强联手。至于所祭之人,分类详尽,三代上下,六亲内外,所适人伦,一应俱全,不管什么人死了,对号入座,都有卯可点。每篇祭文,句式整齐,如韩信点兵,方阵列队,韵律十足。而真正唱将起来,老百姓未必听得清也未必听得懂----基本上,人们是不大去关心他在唱念些啥,那些内容不听也罢,大家只是细细体味唱读人表情凄苦之状,掂量其所唱够否哀婉,欣赏其哽咽气结哭得象真的-样(虽然未必有泪,并不计较),关心其能否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并期待着东家听了哭祭后有强烈反应,比如引发大嚎且痛不欲生昏厥过去之类----这才是对唱读祭文者可资评分的心理段位。而祭文的内容早已不重要,哪怕你拿着一份菜单让他去哭唱,他也必倾注十足悲情,令满场动容,风凄雨苦,云天变色。
本集无意登大雅,概因其出自农村底层的草根文化,有其特别之味道,故吾乐意为之再誊抄一遍,以供对此有同好者参考。
刘汶德 2006年6月1日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