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情节。
有情节的才是故事,“记述,不要论述”,这句话在很多西方的写作工具书中都提到过,非常经典。
论述太多、描写太多,就会淹没故事情节。
当然,故事情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素材选择越准确越好,越靠近故事想要表达的内核越好。
同样,对于非虚构故事,并不是越曲折越好,而是首先尊重事实,越真实越能打动人。
2、有爆点。
什么是爆点?绝对不是新闻热点那样的噱头、吸睛的东西。
故事中的爆点,尤其是非虚构故事,我更喜欢用“恩典时刻”这个称呼(抱歉,具体在哪本书中见过,真的忘了)。
恩典时刻,即故事中一个决定性的情节,也是故事的高潮/低谷的峰值点。
这个情节以后,故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之前不合理的,合理了;之前矛盾的,调和了。
恩典时刻,不一定非要是积极的,可以是原谅、感恩、接纳,也可以是认命、堕落、决裂。
比如:《祝福》中,决定祥林嫂命运的恩典时刻,是她最后一次被拒绝参与祭祀。她对命运已经积攒了最深刻的绝望,不被世人接纳,是导致她生无可恋的直接因素。
比如:《骆驼祥子》中,小福子的死,直接灭绝了祥子对生活的最后一丝幻想。
当然,故事中的爆点可能不止一个。
3、有内涵。
《成为作家》一书中说,故事的背后必须有情感内涵,这是故事的本质。
你的故事要说什么?是人物的命运?还是人物的性格?还是时代的悲哀?总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是你想通过故事来诠释的,它加载在人物身上、故事情节之中。
故事只是表子,是现象。
跟情感内涵相关的一个重点,是“情感驱动”。
什么意思?
即人物的情感是要有变化的,支撑变化的是一股强烈的驱动力量。情感驱动越有力量,故事的推动越顺利。
相反,如果情感驱动不足,故事读起来就会乏力,故事和人物的变化会让人感觉牵强。
4、有感性、有理性、有智慧。
这一点在许荣哲的《故事课》中,非常发人深省。
许荣哲说,一流的故事,存在感性的一方,也存在理性的一方,但作者最终会用智慧调和统一起来。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关于是否营救瑞恩,高层军官中分裂为两个阵营:
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胳膊的军官,非常感性地支持,因为他经历了太多战争伤亡的经验;另一个白发军官,沉着干练,理性分析后坚决反对,认为这是浪费资源。
最后,负责决策的军官没有支持谁,也没有反对谁,而是读了一封林肯的信。
用智慧统合了感性和理性,化解了矛盾。
真实的故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的坎坷和问题,才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东西,也是故事的目标所在。
5、有背景、有场景。
故事要鲜活,离不开场景。
故事要立体,离不开特殊的时代背景。
好故事都会两三笔把场景写活,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讨论。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离开时势,英雄就变成了凡人。
我在一篇文中写过,资深记者写特稿的标准,是首先要阅读30万字资料。
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搜集了书中涉及的整个历史跨度的好几种报纸,几十年*每天*几种报纸,小山一般堆积在房间里。
这般辛苦,只是为了把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写实,因为改革开放本来就是本书要烘托的宏观背景,处理起来必须非常谨慎。
不仅如此,他还去煤矿体验生活,去村子里散步寻找故事场景。
有足够的资料洗脑,足够的感官冲击,才能制造准确、生动的代入感。
以上5点,希望能帮到您。如有不足之处,敬请简友补充交流。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欢迎朋友们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