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
压力是一个不好的东西吗?
很多人也许会说:当然,压力会令我们非常难受,
最好的情况,是只有动力、没有压力。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我们可以把压力分为两种:慢性压力和急性压力。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说“有害的压力”时,一般指的是慢性压力。
而急性压力不但无害,反而对我们是有益的。
为什么呢?
因为急性压力的本质,就是对大脑的一种锻炼。
它会给我们的机体发送信号:
“注意,我们正面临威胁,需要迅速进入应敌状态”,
从而,促使机体从日常状态中“唤醒”过来,
调整自己,以更好地应对外界威胁。
适度的急性压力,
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状态和“应敌状态”之间来回切换,
从而提高大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我们的大脑“生锈”,怠于现状。
但一旦这种急性压力超过限度,它就可能转化为慢性压力。
这时,机体这种来回切换的能力就会失控,陷入长期的“应敌状态”,无法抽离出来。
心理学家 McEwen 的研究发现:
当人长期暴露在“并不紧急,但是持久”的压力下时,
大脑的 HPA 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就会失衡,
从而,无法抑制激素的释放,使得我们长期处于“高唤醒、高警觉”的“应敌状态”。
这就像一台机器,长期以120%的速度全力运转,那当然会造成损耗。
那么,为什么急性压力会转变成慢性压力呢?
这两者之间的区隔,到底在哪里呢?
这里面最关键的因素,就是:
当你接收到外界威胁的警告时,你能否让自己相信:
这个威胁并不可怕,我可以掌控它,我可以应对它。
如果能,那么压力就会消失,你的大脑相当于做了一个“健身”,
使你进入到一个充分热身、充分准备的状态里,更好地应对外界威胁。
反过来,如果你感到“我很害怕出现坏的结果”“
我没有办法应对它”“我不知道它会如何对待我”,
那么,这种压力就会延续,由急性转为慢性,
使你时时刻刻承担着巨大的心理负荷,破坏你的精力和思考能力。
事实上,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
因为我有能力应对它,所以我才相信我能应对它。
所以,我无法应对压力,是因为我缺乏能力。
不是的。这是不对的。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相信自己能应对它,所以我才有能力应对它。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使得我们感受到威胁和压力的,很多时候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所固有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会令我们不断地把它极端化、灾难化,
故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是会高估外在的威胁。
而反过来,不确定性最大的天敌是什么?
就是行动。
你每迈出一步,不确定性就会被削减,从而对你的威胁和压力也会减轻。
你会很容易地发现:原来它也不过如此嘛。
这就是2个不同的循环回路:
第1种情况:
你感到压力,不敢前进,
于是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产生慢性压力,
于是你更加感到恐惧,更加不敢前进……
第2种情况:你迈出一步,减轻了不确定性,
于是你发现也不过如此,从而获得反馈和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又支撑你继续迈出下一步,继续削减不确定性。
于是,最终把问题解决,抵达新的终点。
这两者最核心的差距在哪一步呢?
其实就是:我是否相信,我能够应对这个威胁。
正是这一步,决定了压力的转化,也决定了后续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