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瓜、煎蛋、豆浆、面包边组成了早餐的交响曲。在昨晚准备的资料就可以看出今天的创意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早上九点,枇杷山书院已经开启,保洁阿姨用抹布给贵气的书籍们完成清晨的第一份洗礼,让它们即有内在经由时间历炼的精彩,也有不衰于时间转移的光辉。
今天的目的,是找到一条历史的切入口,可能是一套书,可能是一份教材,可能是一位名人的传记,也很有可能是一本百科全书。放下装有电脑、白纸、笔记本和养老式保温杯的布袋,径直走入了历史区。
拿破仑传、中国古代史、汉书、资治通鉴20集、哲学史、全球通史······走了下,感觉每一个都可以是切入口,或全或深入。有些书籍带着70年的年代感,书籍的斑驳,文字的竖版,0.54的标价,古老的书签都让人有一种对书籍敬畏感。这是我在现代书店和网上冲浪所感受不到的。书籍的整齐码放,没有集重的灰尘,这个信号仿佛在告诉我,常有人翻阅,场地的明朗,用心的管理。
每走到一个书架,从拜访的感受中,就好像一个位专业的图书管理师,默默静站在身边。手指划过的地方也是跟随着他的介绍。当我停留目光的时候,他说,翻翻看。
就这样,一本温柔色的书出现在我的眼帘---《1989-1994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
这本在百位年轻读者的要求下,有陈丹青先生的听课笔记而成的文学回忆录,从外观看,这份温柔的色彩就淡而雅的将高级感简约的呈现,而木心先生本身因谨慎而专业的主题,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郑老师的《文学大纲》,并参考集合七十年代的文学所讲述。
梁文道说,在历史的讲述中,史实大幅缩减,个人议论既多且广。这让我很期待,有个人观点的输出方式,像极了,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到底是在作者的节奏中带着走,还是在自己世界里允许历史来装点。
如何系统的阅读历史,我仿佛接收了,最美好的方式---从作家、艺术家视角了解历史在历史中思索也在历史中肯定自我。
上册,从希腊罗马神话到宗教经约,从楚辞汉经到波斯文学,从中国戏剧再到英法文学史,最终以十八世纪中国文学与曹雪芹结尾:妥妥“中国心”。下册,仿佛带我走入文学的上层建筑:意识流、意象主义、表现主义、魔幻主义······
我相信,这是进入历史的最好方式:名家、纵观中外、强观点输出、艺术家手稿······感谢今天上午翻书1小时的感受,我将思想沉淀下来也刚刚用了一小时。接下来,期待阅读之后的更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