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知和判断至今主要还是靠直觉和短距离的人际关系来驱动,但人的身体和际遇却早已置身于大规模的陌生人的精妙协作中。但很多人并不清楚指导复杂社会关系的其实是经济运行的规律。
特别是中国人,非经济专业的人大多欠缺经济学思维。薛兆丰在本书前言中指出他写此书的用意就在于,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经济学思维,了解到经济学的魅力。
经济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研究的对象是陌生人的互动规律的学问。
一个人在专业领域的成功,往往是通过刻意练习,持之以恒就可以实现,即使在专业领域有了很深的造诣的达人,也很难对现代社会运行机制一目了然。这需要的就是经济学的思维了。
作者先列举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例子。特朗普的口号是:为振兴美国经济,买美国货,雇美国人。但众所周知,他却把工厂设在中国,连竞选宣传品都是中国生产的。
面对记者和大众的质疑,他坦白回答:“因为我是个商人”。
很多人以为经济学?那个好难啊,是经济学家的事情,我们老百姓会把自己的工资合理开支就行了,也没什么大钱拿来投资。
薛兆丰告诉大家,经济学不仅有趣,而且还很必要。想做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就需要摆脱直觉和经验的对我们的潜意识的控制。要颠覆思维定势,真正了解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对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社会上的各种活动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需要的就是经济学思维。
经济学思维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智慧。完全可以学以致用,并且它当中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就算想要绕路也绕不开的。
经济学并不是有钱人或者经济学专业人士才需要掌握的学问。
薛兆丰用很多故事告诉我们,经济学很有趣,很有用。
我们社会中的种种,甚至可以说几乎一切制度安排,都有内在经济逻辑,不符合内在经济逻辑的制度就会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慢慢被淘汰。
我们做其他学问也好,或者只是一个普通人过日子也罢,培养一定的经济学品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全方位助益。
理性判断问题,学会探究某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针对结果抱怨或愤懑,就是悦纳。这个社会是非均衡的,但也是开放的,理解其真正运行规律和意义,从而有正向正确的进取心。
薛兆丰提到,人类面临四大基本约束,东西不够,也就是资源有限。生命有限,没办法,死亡是人生永恒主题。人与人之间即使不愿意,也得互相依赖,还有协调发展。
所有社会规律运作都以此为基础。
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曾经说过,好多人,甚至长期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家也只记得一些技术上的东西,而没有掌握经济学的精髓。
那我们先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看真实世界吧。
有人说,经济学分析的对象是完整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因此中国现象很难被一般经济学所解释。
针对这个很多人都有的偏见,作者在第一章中就用了非常有说服力的一位经济学者雷福德的一篇文章,向我们阐述了这个观点的谬误。
二战时期雷福德被当作战俘投进德国战俘营,他在战俘营中细致观察并写了文章。很显然,战俘营的经济活动肯定不是市场经济,但雷福德阐述各种经济现象和组织,却让我们看清楚一个事实: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雷德福讲一个重要的道理,可以堪称是经济学的最高级价值。这就是:哪怕物质总量不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能够交易,就能够无中生有。
在监狱里的牧师手里拿着一些食物,走了一圈回来,没少,反而增多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创造了价值,做出了有意义的交易。
物品交易,劳动服务交易,还有精神财富的交易。有交易就有价格和价格波动。
以每周特定日子的面包价格为例,需求大的时候自然价格波动到高位。
战俘营中没有普通货币,但有了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于是香烟来代替。有了货币就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战俘们会用坏香烟代替好香烟交易。
有货币,就有通货膨胀和紧缩,也是根据客观情况不一,导致货币的实际价值不一样。在战俘营同样有通货膨胀和紧缩,虽然用的是香烟来衡量。
战俘营甚至还存在跨境贸易和户籍制度,和外部世界一样存在舆论压力和仇富心理,由此我们看出,经济规律真的是只有有人的地方就存在。中国不适合普遍的经济学规律这一种说法是毫无道理的。
那么拥有经济学思维,在现今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