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寻求真实的自我
如果你不想笑,就不要笑
生活只有向后看过,才能更好地向前看
莉迪亚之死,让这个家庭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
她的父亲-詹姆斯,是个来自下流阶层的华裔,出生于美国成长于唐人街。黄皮肤,黑头发,这种“与众不同",就像是动物园里的动物,被游客围观,到哪里都是焦点。这种种族歧视使他从小受尽了各种屈辱与不公。他希望消除这种差异化对待,于是他努力奋斗,成为了哈佛的高材生。可是这种不公却一直伴随着他一生。少年时期,同伴的排挤和孤立;青年时期,学生的不屑和无视;以及中年时期,面对警察的唯唯诺诺和畏畏缩缩;他一直都渴望成为一个“普通人”,希望不再游离在边缘处,成为社交明星,与他人谈笑风生。可惜,他永远都普通不了,最终把这种希冀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希望她能够拥有很多朋友,成为受人欢迎的人。莉迪亚为了让父亲开心,一味地迎合他的心意,哪怕周围人排挤她,孤立她,她还要营造出朋友很多的假象,让父亲开心。小心翼翼的过活,是她生活的常态。
面对詹姆斯的妻子 -玛莉琳,心中满是爱意,但是仍有芥蒂。玛莉琳母亲的话“你应该嫁给一个更像你的人”一直盘桓在他心头。他想要开口去问,但是不敢去问,他接受不了玛莉琳亲口对他说“是的,我后悔了,我们的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这种所谓的“自卑”,在最爱的人面前表现的淋漓尽致。哪怕很爱很爱玛莉琳,他还是背叛了他。很讽刺的是还是在他女儿死后不久,这场婚外情虽然荒诞不已。但是细细咂摸,还是能够理解其行为。自己心爱并引以为傲的女儿“自杀”了,这换成任何一个父亲,怕是都难以承受。再加上多年来,积攒在心头的各种怨懑。一时间,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应付。又或者,他根本不想去面对事实,接受这个残忍的结果。肉体的欢愉能够让他放纵,逃避既定的事实。
玛莉琳,正宗的美国人,一直都渴望成功,摆脱普通。她志为成为一名医生,在那个时代的美国,医生一般都是男性。女性成为医生,这是一大壮举,也是对男性文化的挑战,即女权主义的抬头。可惜,这一切当她遇到詹姆斯,就偏离的既定的轨道,最终渐行渐远。她怀孕了,成为了她最不想成为的人-家庭主妇。每天流转于庸常的琐碎生活中,心中的梦想只是尘封在内心的小角落。这种遗憾就像是那一轮白月光,越是得不到越想要。最终将其这种缺憾安放在莉迪亚身上,为了讨好母亲,逼迫自己去学物理学,解剖学等,还得伪装出自己乐在其中的模样。
莉迪亚作为家里的宇宙中心,平衡着各种关系,这种承载着父母太多缺憾的爱,使其不堪重负,最终走向了结束。
这种打着为你好旗号的爱,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独立选择权利和机会,他不应该成为任何人心中所想的那般模样,他应该是他自己,真正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