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贫民窟,一个“进入城市前的传统接待厅—读《落脚城市》

贫民窟,一个“进入城市前的传统接待厅—读《落脚城市》

作者: 小悟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1-01 13:20 被阅读59次

《落脚城市》通过描绘了20多个乡村移民飞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图景,告诉人们:乡村移民飞地并不是人们眼中的贫民窟,而是一个乡村移民融入城市的过渡空间;乡村移民并不是人们眼中的社会淘汰者,而是一群为在城市扎根而努力拼搏的奋斗者。落脚城市的发展事关城市和乡村的未来,而推动落脚城市的关键在政府的决策。作为一个教育学专业的研究者,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角度看待乡村移民所造成的教育问题,如进城务工子女入学、留守儿童等问题。

一、作者简介

道格·桑德斯(Doug Saunders,1967-)英籍加拿大记者和作家。他于1995年加入《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现任《环球邮报》欧洲局负责人。他是一个报道国际事件专栏作家,长期驻扎在伦敦和洛杉矶。他先后5次获得国际新闻奖、加拿大普利策奖。2008年,他对中产阶级进行调查而获得全球奖项。他也曾获得加拿大公共领域的国家杂志奖。

他先后走访5大洲20多个地点,研究农村向城市的最后一波迁移,并于2011年出版了《落脚城市》(Arrival City)。这本书获得莱昂内尔·吉尔伯国际事务最佳图书。他在2012年出版的《穆斯林潮的神话》(The Myth of

the Muslim Tide )记录了穆斯林移民在欧洲和北美的融合和政治反映,并将其与罗马早期天主教移民和犹太移民相比较。

道格·桑德斯出生于安大略省,他在约克大学学习7年,但未获得学位。他20出头就在加拿大崭露头角,在加拿大大学出版社工作。在90年代早期,他投身与在线研究和计算机辅助报道的新领域。1995年,他加入《环球邮报》,成为其专栏作家。1996年,他的主要报道内容包括媒体、文化、广告和流行现象。1999年,他成为杂志驻洛杉矶的记者,主要报道美国社会的变化。2004年起,他移居伦敦,成为该杂志欧洲分会的会长,并将报道重点从突发新闻转为全球局势分析。

二、内容解读

全书的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表:

(一)落脚城市的功能

1.什么是落脚城市?

落脚城市是坐落在城市周围的市郊地区或村庄,因乡村移民大量流入而构成的飞地,且其中的人口有进有出,移民经过这一飞地的滋养而资历成熟,逐渐晋升为中产阶级。这种乡村移民,既包括乡村贫民向国内落脚城市流动,也包括乡村贫民向国外落脚城市流动。

2.落脚城市是贫民窟还是“进入城市之前的传统接待厅”?

我们习惯把落脚城市视为固定的实体,由一群廉价住宅聚集而成,里面住着贫穷人口,而且生活条件差,而且经常被人成为贫民窟、城市里的乡村。城市规划者与政府经常把这些城市飞地定义为静态的附属物,是健康都市的不良增生物,从而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清除计划。这种看法误解了落脚城市的都市野心及快速变迁的本质,也没有正确认识到落脚城市如何重新定义了都市生活的本质。实际上,落脚城市作为乡村贫民进入城市的门槛,他们独自来到落脚城市拼搏,然后努力将家人从乡下接来,并让下一代在城市扎根,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在落脚城市中,经常可以听到同样的故事,他们从外地搬迁而来,努力奋斗,供养家人,认真储蓄,规划未来,仔细盘算自己的每一步。

3.对乡村贫民而言,落脚城市意味着什么?

对贫民而言,他们在落脚城市中,除了有最基本的生存之外,其他各种重要的活动的目的在于把村民乃至整座村庄带进都市的世界,带进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让他们得以接受教育和文化适应,融入主流世界,享有长久的繁荣生活。外来人口一旦到了这里,即可转变为“核心”的都市人,在社会、经济与政治方面都可以在城市里享有可长久的前途——而且本身也处于过渡时期的地区,因为这里的街道、住宅,还有居住在这里的家庭,有一天都将成为核心都市的一部分,不然就是在追求目标的路途中败下阵来,陷入贫穷的深渊,或遭到捣毁拆除。也就是说,落脚城市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最后变成城市的一部分。

4.落脚城市的特别之处:连结这乡村和城市两个方向。

落脚城市的特别之处:联系着来源地乡村和城市两个方向。他们在落脚城市拼搏,能给来源地乡村带来大量财富,人员、资金与知识的往返,为下一波村民迁徙活动提供条件。让村里的老年人得到照顾、让年轻人得到教育、村庄本身也得以拥有建设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落脚城市使得他们能在既有城市找到立足点,然后把自己和下一代推向主流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5.乡村移民有什么梦想?实现梦想有多难?

乡村移民的最大梦想是让儿女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他们能够下一代改变自身的关键渠道。但是中国的严格户籍制度之下,移民不得享有城市的住宅、福利和医疗保险,子女也不得就读城市的学校。因此,乡村移民必须存下相当大部分钱以应对健康、教育和急用的需求。如果政府能够逐渐建立起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那么这些钱则可以用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6.落脚城市是一种暂时性的异常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落脚城市的普遍存在,不是一种暂时性的异常现象,在中国的内陆城市,这些扮演落脚城市角色的村庄虽然不受承认,却已经成了城市的成长计划、经济活动以及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随着城市的扩大,落脚城市逐渐融入到城市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7.落脚城市遏制了人口的增长?

落脚城市不但不是人口增长的原因,反倒遏制了人口增长。乡村居民移入城市后,家庭规模就随之缩小,平均每户至少减少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大规模移民,世界人口的成长速度将快很多。因此落脚城市的实现:包括女童和妇女提供教育、改善卫生状况、创造人身与财务的保障。

8.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落脚城市?

在城市化背景下,人们从乡村移居城市,并不是直接从原本落后保守的乡村习俗而接受精致世俗的都市习惯。在这个过渡时期,充满了不稳定性,需要紧密的人际关系与支援体系,而家庭与个人的凝聚力又因此受到威胁,所以经常发展处融合各种不同元素而且又充满保护性的新文化。都市立足管道一旦永远封锁,落脚城市就可能在一二十年后变得沮丧而绝望,而这种绝望与沮丧连带着的乡村与城市,也会陷入困境。落脚城市是一部转变人类的机器,只要让落脚城市充分发展,这部机器即可创造一个永续的世界。

(二)落脚城市的诞生与发展

1.乡村移民怎样转型?

乡村移民有最初的循环式移民转为定居人口,从而协助其他人的迁徙活动,他们因此在城市建立了一个更为稳固的基地,打造了一套非正式制度,使得更多的村民能够持续的流入城市,使得移民转型得以发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城市的筛选,世界上最有创意也最有韧性的人留下来,他们能够承受许多变化。

2.落脚城市真正需要什么?

落脚城市的诞生的过程中,受到政府的干预,其以遏制人口大迁徙为主,中国的户籍登记制度就是影响最深远的遏制制度。但这种制度会影响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削减贫穷与促进经济成长的最有效的办法,乃是鼓励人口迁徙,促使都市人口密度成长至上限,并且促进最大都市的成长——其前提是乡村移民抵达的都市区域必须获得大量投资,也必须获得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若是失去自立自强的机会与没有希望的环境,那么乡村移民将无处落脚。若是政府能改革基础设施,清除帮派,促进就业,让居民获得身份证明与住址,那么,落脚城市能够自行运转。因此,落脚城市通向哪里,取决于我们所做的决定。

落脚城市真正需要的是政府提供协助工具,即获得资产、教育、保障与创业机会,并且和广大的经济体系建立连接,但政府却经常把这些地区视为贫困地区,而采取种种无助于解决问题的措施,包括投入社工、新建公共住宅以及实施都市改建计划。而中美洲的落脚城市移民的投资与社会流动以成为洛杉矶政治和经济的主要力量。投资住宅,给他们带来了大笔售房收入,同时落脚城市也自行发展了非常有效的政治结构。而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对待移民态度的改变,即给与特赦,让其成为美国公民,那么他们就能够全心全意投入这个社会。若公民身份含糊暧昧,则对落脚城市可能造成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原本应该充满机会的社会沦为威胁。

3.忽视落脚城市会有何后果?

外来移民一旦无法把自己的亲人与乡村邻居等人际网络带过来,就比较容易陷入孤立而缺乏社交生活的状态,沦为犯罪行为及社会保守心态。我们一旦为落脚城市提供资源,并给与它发展茁壮的机会,落脚城市就会成为抗拒这种偏激现象的力量。

在世界各地,对待落脚城市的态度都是一种抉择:建构社区的未来,或者确立社区没落的命运。如果现在不进行投资,那么等到下一波移民到来,环境形势就会直接为我们做出选择。我们如果不关注这些新近人口,市郊就会成为充斥残酷与暴力的社区,把我们内心的恐惧化为现实。

(三)落脚城市滋养下的乡村

1.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应该如何发展?

若将农民绑在土地上,既无法让土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无法为过剩的劳动力提供转任非农业工作。若为农民松绑,则可以为城市提供冲突的劳动力,也使移民在城市获得的收入作为乡村发展的主要经济力量。同时当大量乡村移民进入城市,农业可以集群,其优势是既可以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同时还可以解放劳动力,为城市提供劳动力,推动城市的发展。

2.乡村在落脚的城市的蓬勃发展中将彻底消亡。

城市移民的加剧所造成是的村庄的逐渐消逝。中国乡村通常不是农业生产的中心,而是社会缓冲区域。这种现象一般称为离土不离乡,以乡村家园取代缺席的国家力量。就算农村家庭的成员早已彻底城市化,还是为保持自己的社会缓冲区域而不得不持续经营土地。2004年以后,中国乡村最大的收入来源不再是农业收入,而是城市汇回的金钱。这些钱大多用于支持乡村的家园,因为乡村已成为儿童托育及长辈退休养老的处所。这种汇钱回乡的压力,就是落脚城市居民难以存钱买房的主要原因。2008年,经济危机中,乡村发挥了失业保险的功能,但代价是家庭的离散。但农业一直未能发挥潜力,成为庞大的出口产业,主要就是因为土地仍然是一片片零碎的非商业化农田,只具备社会功能,却无法满足营养或商业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功能,并对农村进行规模化经营,那么就会逐渐发挥土地的潜力,使其成为庞大的出口产业。中国乡村移民陷入无尽的矛盾之中——乡村与落脚城市的社区互相支持着对方最薄弱的地方,导致个别移民、家庭乃至整个社区都无法拥有长久而稳固的家园。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提供社会协助、公共住宅与就学安排等措施以促使乡村移民在城市永久的定居下来。尽管如此,中国的流动人口正构建着真正的落脚城市,利用各种策略让自己成为城市的永久成员。而乡村在落脚城市的蓬勃发展中彻底消亡。

3.没有城市的村庄该如何?

城市的发展,流动人口增加,将乡村卷入到整个过程中来。在没有城市的乡村,无法获得城市汇回的资金援助,只得挣扎求生,让其脱离乡下陷阱的唯一方法是策略性的死亡,如出售村庄。当今的农业体系已和都市形成平行依存的状态,是落脚城市的支持网络。因此,乡村的改革势在必行。

4.乡村如何利用移民汇来的钱?

乡村移民汇回来的金钱拿来进行乡村建设,很可能使移民较多的乡村成为新的落脚城市,其吸引更偏低地方的农民的移民。若是乡村将城市汇回的资金当作馈赠而不进行自我发展,是很难让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而导致衰落。农业已不是乡村居民最明智的谋生方式。现在比较合理的做法是由一小群人经营小型或中型的商业农场,为数较多的人口担任农场工人,另外更多的人口从事非农业的工作。这就是乡村去农化。落脚城市对乡村造成了都市化的效果,包括文化与经济组织方面。乡村需要的不是大面积的土地,而是投资:只要投入基本的资金与知识,即可将糊口的农民的农场转变为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的商业性农场。也就是说,将汇回来的钱作为种子资金进行创业,从而使农村不再依赖汇钱。乡村的命运主要取决于国家如何经营大城市,以及为这些城市的移入人口提供什么样的权利与资源。另一方面,城市与国家的命运通常也取决于它们如何对待乡村以及从乡村移出的人口。经营不善的落脚城市可能把乡村变成一座监狱,;经营不善的乡村则可能导致落脚城市的失控。

(四)转变落脚城市的力量

1.西方今日面貌的形成。

中世纪以来,通过几百年的循环与季节性迁徙为乡村与城市建立连接。最初迁徙人口以女性为主,因为家庭服务是乡村移民进入城市最常见的渠道。到18世纪晚期,乡村人口逐渐在城市扎下根。落脚城市即成为西方政治变革的驱动力。人口的增长是乡村土地越来越小,是村民不得不离开土地谋生。而在城市中,由于建筑热潮的停滞和饥荒,乡村移民无工作又无路可走,留在巴黎满腔愤怒最后酿成暴乱。但是法国仍旧聚焦农地分配而非城市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乡村地区的稳定,付出的代价却是经济政治稳定的严重损失。而在英国,进行圈地运动,将农业变为商业性农业,为增长的人口带来更多的粮食,让更多的土地获得耕作,增加乡下地区的就业机会,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对待农村的措施,在法国使得农村与城市居民在文化与经济方面都愈行愈远,而英国这两种人口则逐渐融合。随着落脚城市逐渐向市中心蔓延开来,并开始吞没市郊地区,使得官方划分的区域与地标变得微不足道。随着国家对落脚城市的改善,使得落脚城市逐渐合并入城市之中。因此,可以说真正转变落脚城市的是国家的干预。

在自行形成的落脚城市,国家合并这些社区,提供各种设施,允许其获得土地所有权,通常可以激发中产阶级的活力。努力攒钱储蓄以便买下一块地活着支付一间小屋子的首付款,对于当时的乡下劳动阶级移民而言是一种坚定的信仰。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社会向上流动的比例增加。等到城市区域划分明确,管制严格,取得房屋所有权的难度变高,于是从下层晋升中产阶级的渠道转变为比较困难的高等教育与借贷资本。

2.一座落脚城市的死与生。

通过对一座落脚城市——盖奇康都的发展史进行考察,可以预见世界各个落脚城市的未来。它坐落在伊斯坦布尔附近,最初起源于一个客运车站,随着土耳其现代道路系统的建立,涌入人口也不断增加。在1951年至1953年为乡下地区提供四五部牵引机,并且补助农业经济,兴建现代化工业网,开创了工业化农业,并鼓励农民自寻出路。于是乡下移民逐渐涌入伊斯坦布尔的市镇边陲小镇搭建房屋,各占土地,但房屋的所有权模糊不清。在这个国家遗弃的地方,黑帮猖獗。为抗拒黑帮和政府,他们开始举行定期的集会,计划建造他们的社区。这个社区逐渐庞大,每年劳动节都会在广场上举行年度劳工集会。因遭到极左派的敌对政党的渗透而发生暴力冲突,这使得这座社区成为一大挑衅。因此,在城市居民眼中,这里的居民不再被描述为乡下移民,而是一群深具威胁性的人口,摧毁了城市的价值观、习俗制度与社会秩序。政府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拆除活动使冲突进一步加剧,也使暴力冲突进一步升级。在发生一系列暴乱后,土耳其军方发动了政变,并控制了整个社区。当祖国党奥扎尔上台后,颁布法律对这个社区的占地居民给与特赦,使其转为合法纳税人,并给与其所占土地的所有权。这使得居民利用房地产作为种子资金,让贫民开设小生意,积累存款,赚取租金收入。因此,这些人将原有的革命的热情转为对社区的建设和改善。同时,不断完善校区的基础设施。农民在城里拥有房地产的可能性,于是更多的农民涌入这座落脚城市,这个社区也不断的扩大。在扩大的过程中,最先的乡村移民已成生活舒适的资产阶级民众,满心只想维系自己的资产价值。这说明,当他们变成资产所有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改变,以业主的心态看待事情。就这样他们建立了一套小资产阶级文化。随着关于土地所有权法推出的进一步改善的措施,原有的非法居民,从危险势力变为土耳其主要经济与政治阶级的成员。随着这座落脚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它也吸引更多更贫穷的人口。随着拥有公民身份的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他们逐渐淹没原有居民人数,成为选举中的重要力量。同时,这个社区建立的党派福利党和正义发展也为落脚城市作出不少贡献。随着其不断的发展,这个由乡村移民搭建的棚户区已变成如假包换的大城市,而且其影响扩展到文化与政治,甚至延伸到经济方面。由于旧市区已经变得太拥挤太昂贵,基础建设也破旧不堪。而这个社区的有远见的企业买下居民的住宅区,改建中产阶级的住宅区。这吸引旧市区的新兴中产阶级来安居,促成了这个阶级的人口从市区移至市郊。原有的盖奇康都居民与旧市区的中产阶级虽然交流不多,但其利益合一,在2007年的选举中,旧市区的中产阶级将票投给了正义发展党。也就是说,原有的乡村移民已逐渐融入整个城市,这个城市认可其发展。

3.轻视落脚城市而造成的巨变。

轻视落脚城市发展而造成的巨变的三个案例:一是在政府不承认落脚城市发展而对乡村移民进行压制,最后酿成新的革命;二是被政党利用的落脚城市,重视意识渗透而不重视其经济发展,最后使其发展停滞;三是政府忽视落脚城市的发展,让政治势力崛起填补真空而促成种族运动,使流血冲突弥漫整个落脚城市。

(五)影响落脚城市发展的关键:公民身份与空间问题

影响落脚城市发展的两大问题:公民身份、空间问题

1.空间问题。

在法国,政府为落脚城市建立市郊小区,这种小区虽然改善了居民的住宿环境,但是这样的建筑使他们是失去了原有的人际网络与就业机会。政府应意识到,这些流动人口正在从一种身份转变为另一种身份的过程中。住宅区应考虑到这群过渡人口所需的工具:购置房产的可能性、就业机会、通往大都会的便利交通,人口密度高,这些工具能够让居民形成互利互助的有机人群。

2.公民身份问题。

在德国,大多数移民无法在德国立足的原因是其公民身份,包括法律上与文化上的公民身份。而德国政府在2000年修正了《外国人法》,让外来移民在德国出生的子女能划归为德国居民,且划归者父母只要在德国居住八年,有合法职业也可获得居民身份。但实际上,仍无济于事。

3.如何成功解决这些问题。

在西班牙,将其所有居民划归为合法的纳税居民。通过特殊教育、移民接纳与调试、就业协助等措施,还有新建住宅、普及社会服务、推动校区参与及校区建构等措施,使外力移民逐渐融入西班牙,并且在经济危机中,外来移民虽然有极高的失业率,却没有沦为社会动荡的中心,原因是外来移民的整体社群已建立了稳固的商业网络与支持体系。

(六)乡村贫民的晋升之路:从泥地板到中产阶级

从乡村贫民到中产阶级,需要社会与政治的稳定所创造的安全的社会环境,创业和教育的“门路”,需要拥有合法的居住地,需要与大城市充分连结。晋升中产阶级的问题不在于市场,而在于政府的应对方式。需要政府为其提供门路与完全拥有自己所居住的土地。

真正的居住安定必须受到地方学校与工作机会、医疗机构、供水与下水道服务以及运输网络的支撑。这一必需品和便利措施构成的综合体可为房地产赋予价值。如果没有附属物的服务于基础建设,单纯的所有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同时,政府应该提供对民主广泛持有的私人资产开放自由市场,需要有个强大而且具有决断力的政府愿意重金资助这项转变。

(七)乡村贫民的最终目标:在都市立足扎根

落脚城市真正需要密集度、自发性、独立自主。密集的人群能够使他们建立起一个人际网络;为居民提供自发性的发展空间,密集而且街道紧密相连的私人空间可以创造出自我监督与保障安全的社群精神。让其自行管理。他们能够建立起完整的阶级制度与企业网络、他们本身的金融、交通与媒体组织,以及具有影响力的精英族群。对居民而言,落脚城市最重要的是土地所有权、与大城市的连结和与人际关系网的连接、安全。

那些从棚户区搬出来的乡村移民,正推动着改革。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但却具有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步入中产的阶级态度。他们被称为“催化剂阶级”。他们所引发的剧烈的变革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是由经济和社会进步来驱动,激发它的却常常是根深蒂固的不满。

三、问题思考

1.我们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就学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从教育领域看,这是关于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若从社会发展过程中看,这些都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人口大迁徙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当乡村移民获得公民身份和房屋所有权而在城市扎根,这些问题自然会逐渐消失。那我们是否可以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是推动教育资源平衡发展,而是推动城市化的发展,逐渐给与乡村移民公民身份和上升“路径”?

2.2015年,“两会”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改革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前者是为解决公民身份问题,后者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乡村移民在城市扎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国家之所以鼓励农民在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为城市争取劳动力而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那么,在这种意义上,为经济发展而提出的解决措施,而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而我们天天呼吁的关于推动教育公平的措施,反而举步维艰。那么,是否可以说,真正推动教育公平的并不是教育本身,而是其他,特别是经济发展?

3.[城市移民的加剧造成的是村庄的消逝。同时,异地高考的不断放开,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问题不断得到解决,那农村学校的生源不断减少,那么农村学校教师需求量逐渐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农村教师流动的问题,我们应该开源还是截流,应该疏通还是堵塞农村教师流动渠道?

相关文章

  • 贫民窟,一个“进入城市前的传统接待厅—读《落脚城市》

    《落脚城市》通过描绘了20多个乡村移民飞地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图景,告诉人们:乡村移民飞地并不是人们眼中的贫民窟,而...

  • 落脚城市

    所谓落脚城市,既不是城市,也不是农村,同时又是城市,又是乡村,是城市与乡村的联络点,在发展中国家被称为城中村,贫民...

  • @落脚的城市🍃

    @将来可能会有一天离开你所处的城镇,不变的是回忆和相片。

  • 落脚城市读后感

    一早醒来,内心不安,还是想着去往杭州落户的那份冲动。 逛了知乎,原来,落户不是问题,买房子是最大的问题,看着我现在...

  • 每日有书: 落脚城市

    ——· 思维导图 ·—— ——· 关于本书 ·—— 《落脚城市》是道格·桑德斯走访十六个国家的三十座城市与乡村的纪...

  • 生活难求

    城市这么大没有我落脚的地方。

  • 落脚城市:回不去的乡村,融不入的城市

    年复一年,一拨拨的外来务工涌入北上广深,以及其它省份的中心城市。他们大都学历低下,从事着高付出低回报的体力工作。平...

  • 阴霾

    有些人,选择一座城市,选择一个落脚点,是因为这个落脚点有吸引他的地方,里面有他需要的东西。 可是现在,城市未灭,落...

  • 阴霾

    有些人,选择一座城市,选择一个落脚点,是因为这个落脚点有吸引他的地方,里面有他需要的东西。 可是现在,城市未灭,落...

  • 城市的街灯

    从初来这个城市算起,已经十二年。 经历了复读,回乡高考,再进入这个城市读大学,回家创业,失败后又进入这个城市这样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贫民窟,一个“进入城市前的传统接待厅—读《落脚城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dw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