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晚7点30分,课改中国行第30期和我们如期相约,此次授课的是“全国语文大讲堂”特约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大学教育学院特聘导师,南通紫琅一小校长——姜树华。
姜老师紧抓统编教材的“双线组元”的特点来理解,人文主题代“意”语文要素代“言”,“言意共生”使这两方面完美结合,来完成语文教学。他从语文“言”“意”之现状,“言意共生”的教学策略,“言意共生”的美好课态三个方面作具体讲述。
一、语文言意之现状是语文中的“听、读、说、写”也就是阅读力和表达力的具体呈现。
(一)“言意”现状——阅读力
1.不解:姜老师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和课文中出现的不解的地方来讲述,很多东西是读不出来,需要意会出来的。
2.误解:姜老师则通过列举《两小儿辩日》让学生真正明白“孔子不能决也”的真正用意,体现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可贵品质。
3.浅解:姜老师又通过杜甫的《绝句》柳宗元的《江雪》感受诗人诗人别样的情怀。
(二)“言意”现状——表达力。
姜老师引用陆机《文赋》中的一句话“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引入,列举了当今社会中、教学当中的错误表达,表达不善,不习惯表达的种种现象。两首歌词的则又形象生动的阐述了精妙的语言表达让人喜欢,让人难忘。
二、“言意共生”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言意具象
1.呈画面
例如《松鼠》这一课第一段外形特征的描述,姜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的松鼠尾巴画面,让学生脑海中呈现出一种事物的标志特,更让学生明白写文章时一定要抓住能体现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来写。《卖火柴的小女孩》长文章如何短教,则通过一次次划然火柴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想象的美好,自然而然读懂文章。又如《搭船的鸟》让学生畅想“作者无聊——惊喜——疑问——小鸟捕鱼——佩服至极——母亲告诉她”让学生把没有人物的文章呈现在画面里,搭船的鸟就是作者眼中的鸟,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2.抓意象
中国人向来讲究意象,梅兰竹菊,杜鹃红艳,夕阳流水……春天在哪里?将老师通过不同诗人的不同描述为大家展示了不同的春天不同的感受,《父爱之舟》改写了的父爱如山的思维,父爱如舟,父爱如树,父爱如书……只要意向可以表达出来的都是可以的。《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当我们把“红日、江河、潜龙……”这些意象讲出来,就不用过多言语了。
3.找感觉
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秋天,不同作家不同的“盼”
六上《盼》作者用反常态的写法来表现小女孩儿盼穿雨衣到穿上雨衣的过程;六下《那个星期天》则通过动作表现,语言表达,环境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教学策略——言意结构
“有思想”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物便是内容,有序便是系统。”——梁启超
1.搭支架
例如《搭船的鸟》中描写翠鸟捕鱼时的动作,作者通过“冲、飞、衔、站……”等动词来体会,然后又抓住“一下子、一会儿、一口”这描写时间极短的瞬间,通过“分——连——”这样的支架学习,并延伸到小练笔中:生活中还可以用在哪些片段呢?
2.循阶梯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小岛》这篇文章两个“竟”字,一片菜地,一个决定,一盘白菜,一副地图,一桶菜汤,一个军礼让学生有梯可循。《一匹出色的马》则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体会情感的深度的不一样在现实场景教学中让孩子掌握语言的精妙之处。
3.展维度
《登鹳雀楼》《山居秋暝》则通过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感受诗的境界。
(三)教学策略——言意新生
1.作延展
《精卫填海》文中“故为精卫”?为什么呢?从内容、文本三方面拓展,更好的理解文本。
2.求新解
《长相思》中虽有相思也有男儿的壮志热血。
3.重组创
“四大寓言”的同题异构,《牛肚子里的旅行》将情义、知识、智慧完美融合在一起。
三、“言意共生”的美好状态
真问题
《威尼斯的小艇》提出真问题,作者为什么写船夫、写乘客、写人们的出行、写夜深时小艇散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艇动城动、艇静城静,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真情境
《敕勒歌》这首诗执教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河流像什么?”,在老师的一次次引导下,学生自然体会到了哪种比喻的贴切。
真研究
“可爱的生灵”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某个特点感受生灵的轻盈、美丽、情趣。《松鼠》列举多篇的说明文,感受作品中的“松鼠”,通过研究走向说明文更深的理解。“梅”的诗词,则从环境、色香、品格方面都有所不同,比较学习,用心研究,会有新的理解感!
总之,姜老师的讲授还真是一堂“言意共生”的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