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个同事是单亲妈妈,最初认识她时,工作起来有些唯唯诺诺,且不自信,还跟职场新人一样。
不过,几年后再见,她已是果敢的职场女性,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上处理问题游刃有余。
一个人由唯唯诺诺、自卑胆怯到自信勇敢、杀伐决断,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那便是孤独。
这句话可以说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从一个普通读书人成长为晚清第一重臣,孤独在其性格和事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曾国藩的祖上都是普通人,但其爷爷忽然浪子回头开始发奋图强,于是积攒了些家底,开始供孩子读书。
因此,从小开始读书的曾国藩,常常在书房独自学习,并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从小就懂得自我约束。
不过,即使他苦读多年,勤奋学习,但却也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才中。而在第六次考试时,他作为反面教材在全省公开被批评,这导致他一度陷入绝望。
不过,这并没有打败他,他将自己关在房内反思总结,并立志改变,下次一定要一雪前耻。
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曾国藩日后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自我的深刻洞察和持续改进。
在其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上,面对困境,他常常选择独处,以思考当前的破局点,最终一次次破茧成蝶。
孤独与自我觉醒
“守拙”与“自修”
曾国藩提出“守拙”二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人生最大的智慧在于不过分追求表面的聪明,而是通过内省和自修实现真正的成长。这种“守拙”的态度,让他在面对复杂局势时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
就像他在三十岁那年,忽然想成为圣人。而此前,他也是个普通男性,爱看美女,爱凑热闹,喜欢吃喝玩乐。
为此,他沉下来心给自己制定了改变计划,制定了十二条规矩和课程标准。比如戒烟,比如每天写日记。
而后通过余生的自修,日复一日他真的蜕变为圣人,实现一个儒生的最高理想。
孤独与军事才能的提升
在湘军创建初期,曾国藩屡遭挫折,甚至被朝廷责备。但正是在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展现出了超凡的毅力和决断力。
“屡败而不馁”
曾国藩在军事生涯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他从未放弃。每一次失败后,他都会独自思考战败的原因,并迅速调整策略。这种孤独的坚持,最终让他成为清末最成功的军事将领之一。
面对失败时,他也曾不止一次自杀。比如靖港战役大败后,他因羞愧而投水自尽,幸得旁人拯救。
但是活下来的他,最终又燃起了斗志,且不断反思复盘,总结经验,为后面的成功奠定基础。
就像那句话:只要还在牌桌上,就有翻盘的机会。
“杀伐决断”的勇气
曾国藩在后期的军事指挥中展现了极高的决断力。就像在围攻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敢于打破常规,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这种果敢的决策能力,正是源于他在孤独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特别是在攻打南京之时,上面多次下令要求快速攻下城池,但他却敢于违抗命令,按照自己的进度和方法与敌军周旋,最终大败敌人。
孤独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曾国藩的一生不仅是一个军事家的成长史,更是一个精神世界的升华过程。
“持敬”与“主静”
曾国藩提出的“持敬”思想,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恭敬之心;而“主静”则是指在内心保持平静和专注。这两种思想都源于他在孤独中的思考和修行。
刚到北京时的曾国藩,毛躁,没有边界感,听说朋友的妾漂亮,都要吵着去看,还会说些不合时宜的话。
后来的他通过修行,待人接物都恭敬,合乎规矩。即使面对朝廷中的各种乌烟瘴气,也能在保持自我的同时,与之周旋,并达成自己的目的。
“立德、立功、立言”
曾国藩一生追求“三不朽”,即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让他在面对孤独时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坚定和充实。
其实,这三不朽是指立德(道德成功),需要治心修身;立功(事业成功),需要时势机遇;立言(学问成功),需要禀赋才能。
而曾国藩在这三方面都下了苦功,比如在学问上,他受父亲教诲,从小学习都考死记硬背,但偏偏资质愚笨,只能下苦功夫。
但后来被公开批评写作不好后,他刻苦学习优秀文章,终上岸。而到北京工作后,他也给自己定了写作的练习,还有学习的目标,日复一日的坚持,这才有了学问上的长足进步,并成为行业顶尖人物。
《曾国藩传》通过大量细节展现了曾国藩从一个普通书生到晚清重臣的心路历程。而“孤独”正是贯穿其成长的核心关键词。
正是在孤独中,曾国藩完成了从唯唯诺诺到自信勇敢的蜕变,从一个平凡的人成为了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人物。
对于现代人来说,曾国藩的故事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孤独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唯有在孤独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才能实现真正的蜕变与超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