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几个朋友反复的跟我提到学历、英语的重要,我从来不知道,在我眼里的大学学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却是她们过去几年时间一直在追逐的梦想。
小A是我最近认识的一位朋友,因为同是宝妈的缘故,我们之间可聊的共同话题很多。
谁知聊着聊着才惊喜的发现,她是我的老乡。
她高中上的是我们县城最好的一中,也是我当年梦寐以求的学校。可惜高考报志愿那年,差二本分数线几分的她,在老师的半建议半命令下,报了一所录取分数线仅低于二本几分的高职院校。
那所院校,也是高三那年,在我们那个县城被神圣化的学校。
据说,从那个学校出来的学生,个个都吃香。
大专学历怎么可能会比本科学历好,这个问题渐渐在我那几个从那所学校毕业的同学身上得到了答案。
而小A,大学三年毕业后,并没有如当初进大学时老师的期待那样做一名空姐,而是进入了金融银行行业。
进金融行业后,她才知道学历是她最大的硬伤。银行系统的同事们,大多数最低的学历都是本科,而她,尽管能力突出,依然处处受挫。
因此,她下班后自考上了本科,可终究不是统招本科毕业,很多想去的企业,连简历投递的资格都没有。
她说她为青春时的迷茫而后悔,为年少时自己随意的理想而买单。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不久前马薇薇在《二十岁不要想象三十岁的生活》的演讲中说到,理想是那件让你做你所有不想做的事情的背后的根本动机。
我想在这里加上一句,二十岁时的理想可能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理想。
理想是一件自然而然融入到你行动之中的潜意识,是一种支撑你持续坚持的信念。
小A的故事也许是一个启示,二十岁时不要轻易的下定论,二十岁时的我们,没有目标,可能是最好的目标。
最近又联系上了N小姐,自初中毕业后,我们分开有十年之久了。
一旦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俩像失散多年的姐妹,互说彼此目前的生活。
十年前,她因家庭缘故,初中辍学,南下打工。进过工厂,做过服装,脏活累活都做过,工资出奇的低。
15岁,本该在学校享受懵懂青春的她,却在异乡承受各种不适与恐惧。
她说她想坐办公室,不想再打工了。也许正是这一个小小的理想,她真的不再做着工厂流水线的工作了。
很难想象,一个曾经没有梦想的姑娘,靠着自学,坐上了职场中层的岗位,在一线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
她说她现在也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是因为想要的实现了,还是想要的太多了,不知道。
父母多次催她回家结婚稳定,可她就是舍不得大城市的生活。
26岁的女生应该有什么样的梦想?找一个喜欢的人结婚生子,赚很多钱环游世界,努力工作升职加薪......想要的实在太多。
10岁时喜欢吃零食,理想是未来家里开个堆满零食糖果的超市;18岁喜欢看动漫小说,理想是未来能有自由职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边工作边阅览小说;22岁时找工作受挫,理想是未来自己成为一个能拥有一片天空的商战精英。
26岁的我,受现实打击,很迷茫,常常陷入焦虑、恐慌。
听人说哪个挣钱,我们就去学哪个。听人说哪门技能有竞争力,我们就去报哪个。
十年前谈梦想,十年后谈生活。也许理想就是生活,生活亦是理想。
徐静蕾是娱乐圈公认的“跨界”才女,演员、导演、手工与水彩,什么都能做,而且都做的很不错,抽离于各种角色之中,游刃有余。
有人说什么都会一点儿的人不精,可四十多岁的女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饱含对生活的好奇,不也是一种有趣又通透的人生吗?
不要轻易的说梦想,也不要轻易的开始与放弃。
一个人最可贵的品格是善良与自律,善良是一种本能,而自律,是态度。
还记得央视“名嘴”主持人周涛,在2016年调入背景演艺集团担任首席演出官,她说演话剧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她在年轻时没有释放的蓬勃生命力,她说她曾学过戏剧表演,如今是梦想实现。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多年后竟说出自己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演员。
还有多少人敢说现在在努力实现曾经的目标。
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没有人一开始就能锁定终点,也没有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标,中途会迷茫,会摔倒,会哭会放弃。
跟着自己的内心走,不喊停,就没有终点。
迷茫是一种常态,没有目标,可能是最好的目标。
二十几岁,不谈梦想,请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