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承认我又懈怠了。以下内容应该在几天前就完成的,可是该死的惰性小人又战胜了理性小人,一直拖到现在。
好吧,好吧,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临睡前我还在遗憾,眼睛转的太慢,脑袋记得太慢,手中的笔速度太慢,跟不上罗胖哒叭哒叭的妙语连珠,那么多睿智的金句,那么多经典故事背后的做人智慧、做事道理都来不及记下来,哪怕是截图也是远远不够,没想到瞌睡的时候偏偏就有“枕头”送过来,早晨再醒来打开手机竟然就看到了罗胖跨年演讲的全部稿子和金句整理,多好,这不就是我最好反刍的,这不正是第一手材料么。
用输出倒逼输入,才能进步神速。
这句话我超喜欢,简单精辟又意蕴无穷,同时正能量满满。
想想看,一天60秒的语音,10年积累,3652条上百万字。这样的厚积,不用薄发,绝对一飞冲天。
别的不说,不过别的我真的也了解不多(日后要紧盯、亦步亦趋学习才对),单单靠这一点,这种坚持和韧性,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就不可能一直“泯然众矣”。
所以,我对的罗胖其人和他背后的团队,他们的合作力量,都为之着迷,不由喟然叹曰:相见恨晚,罗胖。
那就先从慢慢消化罗胖跨年演讲里边的我感兴趣的金句开始吧(这可是个长线工程,得以“蚕吃桑叶”的韧性和速度慢慢来,连续剧一样,不能一蹴而就)。
1.“书是广阔生活的保证人。”——索尔
这个没啥可说的。各行各业,自古至今,但凡有所建树的人,又有几个不是“书虫”的。更何况读书又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2.要么打赢困难,要么被困难击败。最糟糕的是,被困难定义。
演讲故事中的“给电动车座椅补破洞”的前工厂老板,能在疫情来袭、遭遇生意巨大亏空后没有被困难击败,反而以“补洞”的心态,重新找到生机,并以此东山再起,这就是一个“做事”之人该有的样子。他没有被困难打败,反而是摆脱定义,重启自己。
他没有停留在Bing状态中,而是doing。
人呐,就是怕定义自己,把自己所在“锁死”在某一次的成败中,再也走不出来,而生生错过了一次次的“春暖花开”,又如何能达到远方的“星辰大海”呢?
所以,下面这句值得谨记:
3.宁可被困难击败,也不要被困难定义。
4.“不能翻来覆去做同一件事儿,却期待能有不同的结果。” ——爱因斯坦
只有全面撒网,重点捕捞才能得到大鱼,哪有一劳永逸的事儿呢?
像罗胖团队这次的跨年演讲,和往年的都不同,特别接地气,是在不同的场所切换,又添加了钢琴演奏,和不同的听众近距离接触,能顶住疫情封控的压力,克服团队小伙伴一个一个“阳”的困难,若干次磨稿、背稿……终于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一种怎样的团队?怎样的同频共振?怎样的劲往一处使?怎样的华美绽放?!
这,不就是踏踏实实的做事吗?
5.世界上还有一种英雄主义:始终保持希望,坚持说老实话。
在罗胖的故事中,圣雄甘地在自自亲经历戒掉吃糖的坏习惯之后,才肯给找他求助的母亲提供戒掉糖瘾的办法;阳澄湖大闸蟹今年因为天气炎热,普遍个头缩水变小了,再写广告文案的时候就得实事求是,变“丰满肥嫩、晶红油润”为“今年螃蟹虽小,亦是一期一会”,多有文艺范儿,更能引起共鸣,这就叫做老实人,说老实话。
罗胖说,老实话的最高境界是先以自己为道路,再为后者开路。
9.“持志如心痛。”——王阳明
一个人心中一旦有了做事的志向,就会就像是心里边有个洞,有一种痛时刻提醒着前方火把的存在,你要知道,长期坚持干一件事儿,会有一个好处,就像那些念头像种子一样种下,然后慢慢的等着它发芽,这就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也许是对“明朝一哥”王阳明的“持志如心痛”这几个字的最好注解吧。
心中一旦有确定做事的志向或者输出的目标,就可以时刻提醒着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目标就像心里的洞,时刻提醒你的思考和资源。
11.人生经历全数打包,换个战场还能开张。
12.重要的不是身份,而是内核。
15.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证书和技能,而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和。
这几条金句也让我爱不释手,似乎正好迎合了我近期的工作调整。我一直有点儿不太适应和迷茫。
换个战场,依然还能开张。
原来,当行业出口越来越窄的时候,竞争越来越强烈的趋势下,换一个行当也许会多一种选择,同时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锤炼。
我们就是不该被身份和标签所限制,要学着边走边打包自己之前曾经的技能和特质,可以灵活变换不同场景和工作内容,又不浪费上一段或上几段经历,这就是“改行”的最佳诠释——带着全副身家,换个地方开张。
这才几条金句。我已颇受启发。正好又契合了罗胖的新名词——易受启发体质:能在他人的处境中看到自己的问题的影子,能在他人的答案中找到自己解题的线索。
对呀,就是该从别人的故事中悟出自己的味道来,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这也正是《故事力》这本书的精髓。我应该在新的一年里学着做一个“易受启发体质”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