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疫情下的父辈们

疫情下的父辈们

作者: 缀字宛西 | 来源:发表于2020-03-03 23:04 被阅读0次

前天晚上,正准备吃饭,姨父发过来视频邀请,点开来,他正大嚼着饭菜,朗声说道:“明一蒸馍,这回你们想吃啥馅儿哩?”

说起姨父的蒸馍,我的味蕾就活了。不说外观小巧精致,单说馅儿吧,除了羊肉、大肉,还有酸菜、苋菜、萝卜缨、黑芝麻、地曲连、洋槐花、豇豆、绿豆……林林总总。而且每次不是只蒸一种馅儿的,而是四、五种的。

腊月二十七,姨父给我们送来一大包馍,那时候疫情还没有引起重视。元宵节,姨父第二次来送,当时各小区已经封闭,我说路不好走,不送了。姨父说,他在小区执勤,说明情况可以出入。我叮嘱他戴口罩,他说戴着呢。

姨父是个生活仪式感极强的人,大小节日从不含糊。包饺子、蒸包子、打凉粉、下油锅……案板剁的“砰砰砰砰”响,油锅“刺啦、刺啦”叫,蒸锅“呼呼呼呼”冒热气,卤锅“咕嘟咕嘟”飘香味。饭菜上桌,姨父拧开酒瓶,不停地让吃这个、吃那个,再喝两杯,永远充满热情,永远不知疲倦。

和姨父家住对门的那两年,每逢节日,我家就没生过火。

我们搬走后,姨父开始给我们送东西。端阳节的粽子、鸡蛋、大蒜,小年夜的火烧儿,春节的馍、凉粉、豆腐,通通不用我们操心。这一送,就是23年,年年如此,从没间断。所以虽然我已半百年纪,这些年没包过粽子,没烙过火烧儿,还不会蒸馍。

腊月二十六、七,姨父就在群里晒他准备的年货,只待后辈们去扫货。疫情传出,姊妹几个都忧虑着咋跟长辈们说,姨父率先在群里发话:“群里的亲人们,通知一下噢,今年都不走亲戚了,以防疫情感染,都电话拜个年都行了。”我们纷纷回复:遵命!得令!

姨父送东西给我们时,有时还一并送来舅捎给我们的芝麻叶、玉米糁等。

舅原本是一介书生,当过民办教师,一边种地,一边辅导孙子辈的功课。去年,大孙女以优异成绩成为一名高校师范生。现在,他们一家人自我封闭在小院里,大孙女接过爷爷的教鞭,照着爷爷当年辅导她的样子,悉心辅导弟弟、妹妹的功课。

舅长相白净、帅气。前几年一场大病,使舅看起来有些苍白瘦弱,但掩饰不住他内在的儒雅、沉稳和内敛。

舅不顾身体羸弱,在村头开了一块儿荒地,种各种蔬菜。

回去看他,他总闲不住,先是到地里拔萝卜、薅白菜、刨大葱……再到家装早就备好的花生、红薯干儿、干豆角、干腊菜、干苋菜,把他一年四季辛苦劳作的收获,装成袋,打成包,让我们满载而归。

疫情来袭,舅打电话说地里的菜还多的很,备的干菜也多着呢,别太省着吃,疫情过了回去再装。

与姨父和舅相比,我爸厨艺不高,也少劳作,总保持着县志编辑的日常习惯,读书、看报、整理文稿。两杯酒下肚,天文、地理、文学、时政如数家珍,接着是自己工、农、商、学、兵的经历,然后自嘲:工、农、商、学、兵,样样都不精。

听的多了,我总是悄悄溜走,留下老公做忠实听众。

在我的心目中,从没有把爸当老年人看待。80岁高龄了,不仅耳不聋,眼不花,满口牙没掉一颗,而且思维敏捷,声音洪亮,身板硬朗。去年还应我们乡聘请,组织一帮年轻人编篡乡志。每天自驾着电动小四轮,风里来,雨里去,自得其乐。

可是爸在我们姊妹面前总耍老小孩儿脾气。电话打少了,要我哥草拟文件,发到姊妹群里,周一到周五,从老大到老小儿依次明确到人。又要求星期六、星期日为自由通话时间,也是大家如果忘记在规定日打电话的弥补时间。还补充规定:对于不仅在规定日打电话,而且非规定日也经常性打电话者予以表扬,对于在规定日内不打电话,过后又不补打者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本来姊妹们约好春节回父母身边好好聚聚,逗爸妈开心,无奈疫情来势汹汹,不能成行。

这下不等爸要求,五个子女轮番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出门,要远离武汉回来的住户。

他们答应的好好的:不出门不出门,出门干啥哩。

正月初七下午一点多,正准备午休,姊妹群里闪出哥的信息:都赶紧出来,通报个重要事情!

然后又发出一段文字:妈来电话说,村里叫党员包武汉回来的人的防疫情况,咱爸包的大龙家侄子,昨天去他家登记,没戴口罩,今天那个人发烧了,37°多,符合疑似病例,现在那个人去村诊所量体温去了。

这个消息像一枚炸弹,把姊妹们的心都炸飞了。

后来得知,爸不仅每天到所包住户家里,还协助村委逐户登记由武汉返乡人员信息。我妈阻拦他,说娃儿们都不叫你出去,你出去干啥哩。爸说:“我是老党员,我必须去。你不准给娃儿们说,说了我跟你恼。”

就连妈给哥打电话,也是背着他打的。

那一刻,泪眼婆娑,这个平时问孩子们要电话的老人,怎么突然间变得坚定、坚强起来!

爸66年入党,2016年党龄满50年,省委颁发有五十年党龄党员纪念章。有一次我顺口说让爸戴上照张相,爸很重视,赶紧整理衣裳,郑重地把纪念章挂在胸前,扶端正,立正站好,微举右手,很庄重地照了相。

回家的路上,老公说,爸对党的感情是发自心底的,不是做出来的。可惜那时我还不大理解。

谢天谢地,那个人到村里反复量了体温,不烧了。

我想,等到疫情结束,再去看爸妈时,一定怀揣敬意、

虔诚地听爸讲他那过去的事情。同时,要多打电话问候,及时抚慰老年人的孤寂心灵。

我至亲中的父辈们呀,他们是人群中普普通通的一员,由于时代原因和个人经历因素,他们身上还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他们的骨子里有信仰、有信念,大是大非面前拎得清,讲规则、守规矩。关键时候,总是挺直脊梁,以微薄之力为后代、为亲人、为乡邻撑起一片天。后辈的血管里流淌着他们的血液,我们干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定能把他们的仁爱之心和大义品行一代代传承下去。

行文至此,接到姨父电话,让我到小区门口等他。

远远地看见姨父戴着红袖章、戴着口罩骑着电动车过来,鼻子有点儿酸酸的。接过姨父的馍袋,把给他准备的东西放到车篓里,叮嘱他小心。

姨父调转车把骑远了,回转身,我仰起头,把涌出来的泪忍进去。

我们都要好好的,都要好好的……

相关文章

  • 疫情下的父辈们

    前天晚上,正准备吃饭,姨父发过来视频邀请,点开来,他正大嚼着饭菜,朗声说道:“明一蒸馍,这回你们想吃啥馅儿哩?” ...

  • 酷热下,想起父辈们

    刚午觉醒来,是被热醒的。外面37度的高温,家里也有30度了,满身汗都不知道该做点啥…… 孩子光着脊梁在课桌...

  • 父辈们

    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不曾和父母在一起“久居”十天以上的时间了,趁着难得的闲暇,回乡陪陪二老,也算了了他们思女回家小...

  • 父辈们,……

    思考问题不够深刻,是因为阅历不够还是学识太浅? 我的父亲,是一位退休五年的人民教师。现在的晚年生活就是帮我弟弟弟妹...

  • 父辈们

    今年,80岁的母亲在我面前总提到王荣梅。我想,母亲可能是想王荣梅了。我就决定等哪天有空,带她去见一见王荣梅夫妇俩,...

  • 我和我的父辈:父辈们,谢谢

    看完《我和我的父辈》,我的内心久久回荡着一句:父辈们,谢谢;儿女们,谢谢。 对于这四个单元剧,内心很有感触,牺牲和...

  • 疫情下的老师们

    从2月份到现在,一直进行线上上课模式。回过头来,有些遗忘自己该如何上线下课。 据说,上海要开学了,有些激动,有些紧...

  • 疫情下的同事们

    今早上,我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一个同事骑着银白色的自行车也在等,他手上提着塑料袋装着的大米和凉拌菜。我跟他打招呼...

  • 父辈们的绰号

    绰号的来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要说这最经典的人物绰号就应该是著名作家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了。而我即将要书写...

  • 父辈们的困境

    我妈的哲学是,能用钱解决的事,绝对不用钱解决 最近,我家新添了个大件——某森吸尘器。 当我从快递小哥手上接过这个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疫情下的父辈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ipr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