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有人跟我讨论信仰是什么;20岁经历了试错换专业方向;
22岁开始理解职业生涯的概念;24岁接触到人生不同的轨迹。
最近被问到: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无关事业、无关情感,关乎的是底线和终点。
有一次吃饭时开玩笑:
当你在思考人生的时候,你的人生也就快到头了。
当你在考虑人生追求时,你的人生也就算个球了。
不少人懂得了人性,却依然看不透人心。
我说,庆幸本科学的是工商管理,任何人和事好像都可以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
朋友笑我,你看看你这么多理论模型,哪天真正遇到事儿的时候,还不是手忙脚乱得不知如何安放。
我也很想面对他人的时候更加纯粹。
可是,人都有自我保护机制。
碰到应接不暇的潜台词和套路,本能,便会自动开启防御机制。
我希望生命中有安稳与祥和,却害怕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
闺蜜开玩笑说,你跟我在一个城市,和不在一个城市,好像没什么差别。
对啊,这一点也没错。
现在微信就能交代完的事情,为什么要见面呢?
打个语音电话就能聊出结果的事情,为什么需要当面谈呢?
键盘敲出来的文字就能表达的意图,为什么一定要看到对方的音容笑貌呢?
可能是因为生活状态的无常与慌乱,我随身携带作为精神支柱的书是《我们终将面对爱与孤独》。
因为阅历还不够的缘故,有些话怎么都理解不了。
比如颜值。
如今世道,红颜薄命克夫相平平安安,蹦迪蛇精网红脸长长久久。
书中有一章为“内心比红颜更久远”,看到下面段话特别的难以置信。
可能自己还没到一定的年龄,也并没有什么精神,神经倒是经常发。
同样是《奇葩说》的高学历女生,詹青云变成了女权流量文的引用;
但以直男角度,应该只看得见许吉如;
甚至扫了众嘉宾一眼,全程盯着Shary的脸。
倘若以后HR再问我未来五年规划是什么,我要不要如实回答:工作五年后想去整容。
有些不知道哪里来的话,也趁机在这里写下来吧。
如果在发达国家呆久了,就失去了发展的加速度。
女人,可柔如水,细如棉;没有人对母夜叉放松警惕,而往往却会醉倒在温柔乡。
很多事情的两面性,好像也没那么复杂:
拿到入场券的人,也可以混得了圈子;
凭本事踏入各色家门的人,也会靠手段赢得一席之地;
利用和谁在一起的身份青云直上的人,也能借说不清道不明的资源整合而飞黄腾达。
生下来,活下去,各凭本事喘口气儿。
于公元2019年12月26日晚
中国北京市有暖气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