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根本教义

作者: 三贵学佛苑 | 来源:发表于2016-11-22 15:55 被阅读49次

佛陀的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这样的思想,佛陀的悟道,便是开发了自有地球的人类历史以来,从未发现过的真理,这个真理,便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原理,明乎其中的道理之后,便可循着此一道理的轨迹,走向超脱的境界。

所以,当释迦世尊成道之后,最初说出的教法,即是从其大觉智慧之中流露出来的根本教义。

但是,佛陀在世,一共度过了四十多年的传道生涯,在此漫长的岁月之中,他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个人和群众,也经历了好多文化背景和风俗语言并不相同的环境,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对象,便以种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宣说他的教法。然而,宣说的角度和方式虽有不同,却是为了同一个原则,站在同一个基础,那便是佛陀的根本教义。

佛法的中心思想

佛法,便是佛陀所说的教法,即是佛陀教我们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以及解释这个修行方法的原理,切勿误解修行仅是出家人的事,也勿以为唯有吃素念佛或坐禅拜佛才是修行。

(在上一篇文章,佛陀第一次讲的法中),这点可从上面的介绍之中得到理解。也正由于如上的介绍,使我们见到了佛法的一个梗概。这个梗概,便是“四圣谛法”,在此四谛法中,又以五蕴法分析了宇宙人生的本体,五蕴法中包罗了构成主观的六根和客观的六尘,这个五蕴的世间,便是苦谛的内容。

又用十二因缘,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说明三世因果的循环,也说明了如何使此因果循环的现象消失。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名为因缘;先后之间所起的现象之关连,名为因果。因缘思想和因果思想,是一体的两种表徵,乃是佛陀思想的独特处,也是佛教的中心思想的中心。

佛陀即以此因缘与因果,宣说了集谛和灭谛。为了灭苦的方法,便说了八正道,八正道乃是最平易近人的修行方法,也是最能适合人们接受的中庸之道。

当然,初初接触到佛法的人,可能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此在佛陀悟道之初,即已有过如此的顾虑,结果还是被许多愿意接受的人理解了,所以也发扬光大了。

从五蕴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唯识法相”的哲学;从因缘生法的立场上,发展成了“般若性空”的实相论;从身口意三业清净的立足点,完成了戒律的体系;从正念及正定的基本上,发达了禅观的思想。统括佛教思想史上的小乘佛教,而至大乘佛教,其中心思想的源头,皆不出如上所举的四圣谛和八正道,所以把它称为佛陀的根本教义;因为它是大乘、小乘,一切佛法的根本,故又被现代学者们,称为根本佛教。

---- 圣严法师

相关文章

  • 佛教的根本教义

    佛陀的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这样的思想,佛陀的悟道...

  • 佛教的根本教义

    四圣谛:苦集灭道 五蕴 色蕴: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声、香、味、触的五...

  • 佛教根本之核心教义

    早期原人智力低下,每遇天灾,唯能惊恐躲避。自开始熟食,思维能力提升,才有自我意识。为安抚脆弱心灵,给予彷徨无依的人...

  • 佛教不迷信

    佛教讲因果,讲轮回,讲空性,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佛的智慧即是缘起法和因果论。这是佛教的根本教义。 现今社会...

  • 佛历•《沙门不敬王者论》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之初,其教义、戒律就与传统儒家伦理发生了冲突,因为佛教教义规定,佛教徒只跪拜佛祖释迦牟尼,对任何...

  • 浸信会的根本教义

    1.建立属灵的教会,基督是创始者,也是教会唯一的元首和立法者。2.教会的仪式只有两个——浸礼和圣餐。这是具有象征性...

  • 佛陀教义的根本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

  • 看评论所感

    佛教所讲的因果教义,在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大智度论》和玄奘法师所译的《俱舍论》中都有详细的阐述,佛教的教义因果道理...

  • 《三十五岁日记》 五 信仰篇

    我是一个不太虔诚的佛教徒,但对于经文教义,我始终奉之为明理。其实在我粗浅的观点看来,佛教的教义可以归结为一...

  • 佛历•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的根本教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ap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