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奇夫

前两天中午和同学大尧吃饭,正好碰上,也挺久不见了,就聊了一会天。问到他现在学了半年的吉他弹得怎么样了,他一脸不屑,说:“别提了,一点儿不适合我 ,练了半年多,啥也没学会。”
我挺纳闷的,大尧一直都是挺努力的挺上进的,这半年多,怎么也能轻轻松松,来几只弹唱的民谣吧,怎么还不合适呢?我问:“那你是怎么学的啊。”
“一开始想看书学学乐理什么的,也没买琴,然后把,学了几天感觉乐理好难,又去琴店买了把吉他,但是每次练琴经常被打断,经常被叫出去打球啊,我可是足球队主力啊,不能不去。。。算了,不适合我”
似乎,身边有很多人。学来学去,本来是想学到有用的东西,结果耗了这么长时间,啥也没学到。
嘘,你可能上了一个假学。
什么是上了“假学”?
仔细观察了一下身边的同学、老师和亲人,有几点特征,下面就以大尧跟我抱怨的来说:
一是时间长。耗费很长的时间段,比方说我的同学大尧,用了半年的实践学吉他,结果连入门都没有,时间倒是很久。
二是没有明确目标,准备不足。大尧一开始吧,就是想学吉他,至于,学到什么程度却没有一个好的预估,也可能学吉他只是一时兴起,并不是真正想学的,学着学着吉他和弦还没弄懂,兴趣没了,这就不是真正的目标,都没找到自己到底要啥。一开始,吉他都没买就开始学,弹空气棉花嘛?这再出去买吉他,再开始,最开始的热情也降了一般的温度了,更是很难做出好的开局。
三是障碍多,效率低。身为足球队主力,经常要训练,这可以理解。不过既然学新东西,至少要为此挤出稍微成块的时间来学吧。这刚弹议会就被叫走踢球了,手还没热就去上脚了,练个啥?
四是没有阶段反馈和思考。半年时间,一直都是抓起吉他弹一会,就当做学习了,人是一种容易懒惰的动物,需要不断地刺激和激励,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直接上一个大目标,学会学号,这还没开始搞心就凉了半截了。学会了几个和弦,会弹几首歌,想一想,为什么这首歌弹不好,再去请教一些吉他达人,这不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吗,可以,练问题都没有。
五是没养成习惯,建立流程。每天什么时候想起来练习了,就拿起吉他练一会,万一想不起来,两三天都不会碰他,身体美养成习惯,没建立学习的流程化,非常随意,好不容易学的一点,第四天就都忘了。
以上是“假学”的5个特征,平时,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标签式的特征。
那么什么是上“真学”呢?美国学者乔希·考夫曼在《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里给了很好的解释
“学会一项技能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普通人用20个小时就够了”
作者列出了他用了20个小小掌握了瑜伽、编程、冲浪、尤克里里和围棋,并都达到了准高手的水平。
用恰到好处的时间,学会一样东西,就是真学。
真学的第一个特征:确定目标,做足准备。确定目标在昨天的文章《将一件事做到老时间很美的事》里有阐释,如果只能选一个,你最想学的技能是哪个?然后20个小时内,把他学会,当然并不是精通。没有不断地思考和重复的大师是不存在的。做足准备,买好教材,器材,这样对练习充满信心。
第二个特征是清除障碍、腾出时间。在联系的时候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什么电脑、电视、手机通通关掉。专门挤出时间学习新技能,每天挤出一小块时间出来,留出1-2小时高效时间学新技能,保证这一阶段的总时间能够达到20个小时。
第三个特征是拆解目标、及时反馈。用王健林说的话就是:先定一个小目标。然后不断地阶段性反馈,反馈即思考,了解自己的表现,找到问题,对症下药。
第四个特征是做好复习、建立流程。定期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将学习的过程流程化,固定自己的训练流程,成为习惯,这样对以后的熟练掌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进步会更快。
知道了什么是上“真学”,仔细想一下,上“假学”还真有一些坏处。
最显而易见的坏处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成本,长时间学了一大通,到头来啥也没学会,你说值不值?
第二个就是打击自信,人是需要源源不断的小激励来前进的,这样会有源源不断的自信心得增长。长时间学不会一个东西,自信心能不受打击?人能不难受?难受了还有心情好好工作?
第三个就是使自己变得廉价,养成了坏习惯。时间浪费了,自信心也被打击到家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也没多少了,人天生高傲的那一面就会渐渐地远去,自身的价值也会随之渐渐地降低,不管是在别人眼里,还是在自己眼里,不值一提。
读了考夫曼的这本书才意识到身边的这个现象。思来想去,改变,从你我开始,从现在开始,开始好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你的建议和评论是对我最大的赞赏
关注奇夫,一起进步
个人微信号:wardust
公众号:奇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