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爱,就真实去爱;如果有恨,就真实去恨。实际上,真爱也只能发生在两个真实的人的互动之间。
人容易惧怕恨意的表达,有两个常见的原因:
1是恨意背后藏着毁灭欲,我们担心,恨意一表达会带来毁灭;2是恨意在自己身上时,会让我们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不好,这会破坏我们的自恋。
当我们有恨意却不承认时,那会导致一个可怕的事情:我们以为在表达爱,但其实是为了隐藏恨。
我们的心和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大容器,在容纳着这一切,不仅爱可以在其中流动,恨也一样可以。
妈妈要做孩子的容器,同时,妈妈们也要做自己心中恨意的容器,也就是要看到自己对孩子有恨意是很自然的。
温尼科特列出了妈妈恨婴儿的17条理由:
1婴儿不是她心中设想的那样
2婴儿不是童年的游戏,不是父亲的孩子,不是兄弟的孩子等等。
3婴儿的出生一点也不具备神话色彩
4婴儿妨碍了她的私生活
5母亲生个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母亲,因为她需要一个孩子
6婴儿伤害了他的乳房
7婴儿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领取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
8从一开始母亲就只能爱婴儿、爱他的排泄物以及爱他的所有东西
9婴儿总是设法伤害她,周期性的咬她
10因而表现出对她的幻想破灭
11婴儿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就把母亲像橘子皮一样扔掉
12婴儿起先一定是支配性的,他被保护免于偶然事件,生活必须以他的速度展现
13最初婴儿一点也不知道母亲所做的牺牲
14婴儿怀疑母亲拒绝母亲的好食物,使母亲怀疑自己,而婴儿却和他的阿姨吃得很好
15如果母亲从一开始就抛弃了或疏忽了婴儿,她知道婴儿将永远报复她
16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母亲和婴儿一起出去,婴儿向一个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说,他难道不可爱吗?
17婴儿使母亲兴奋,但也使母亲感到挫败。
让妈妈既做婴儿恨意的容器,又容纳自己对婴儿的恨意,这并不容易。这时就需要丈夫们做妻子和孩子共同的容器。既容纳妻子和孩子之间的恨意,也允许妻子和孩子把自己承受不了的恨意,投射给他这个第三者去消化。
当恨意产生时,要承认这是恨意,并试着在关系中流动,他在关系中才容易被转化成爱。
当我们看不到这是恨意时,就容易干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把恨说成是爱。把自己的一切功绩甚至毁灭行为都说成是出于好意。
当恨意等破坏性情绪产生时,就让他们在情绪层面表达并学会用语言去好好沟通,而不要把他们真正去变成伤害性行为。
同样的,你也没必要一再去承受别人过分的伤害行为,恨意只是恨意时比较好处理,比较好容纳,而一旦变成伤害,行为性质就变了。
每一段关系都会有爱有恨,有好有差,这才是一段完整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