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娱乐至死》后感

《娱乐至死》后感

作者: 不忘初心_7904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20:13 被阅读0次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哲学层面的书籍,如果只是从市场、媒体、广告、受众……等角度来看待这本书,肯定会有失偏颇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娱乐至死》讲的更多的是社会现象和产生该种社会现象的思想层面的原因,而并非要得出一个必须这样或是那样的结论。毕竟这本书是完成于1985年的,现实意义会差许多,但是哲学意义却绝对是不容低估的。

  在中国文化的传说里有“无字天书”、“无字真经”的故事的,我觉得这个“无字”的概念和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印刷业对于社会的“破坏”是一个意思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事物,一旦落实到了书面文字,必然会受到限制。用我的理解来看,历史是无形的,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但是我们学到的历史因为受限于文字、图片、视频,所以我们所了解的永远不可能是历史的全部,甚至都不是大部分的历史时空,而只是被记录的那一小部分而已。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这种可能,我们看到的基于媒体、记载的东西,只会是整个事件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而人类的大脑通常会帮助我们补足其它的内容,这也让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有了不同的认知。《娱乐至死》中提到:凭借一个人的智力,不可能理解全部的真理,所以……,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应该正视的,不是我到底都会什么,比身边的人多知道了些什么,而是我们的无知!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波兹曼在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娱乐性的事情更容易被大众记住,娱乐性的行为更容易被大众支持,书中他列举了课堂讲座与竞选等很多例子,其实这对市场营销工作是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的,我觉得国内的市场营销圈是在近几年才了解到娱乐与大众心理的关系的。

  虽然这本书的本质并非是讨论营销与广告,不过我觉得波兹曼评价广告的一句话非常有趣:广告的一半是大众心理学、另一半是美学。这本书写于1985年,距今已经30年了,我不知道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的市场营销人员能够这么去理解广告(或者是营销)吗?一半是心理学,指的的是广告必须要以引导大众消费为最终目标,而一半是美学则保证了广告的可传播性,就这么简单,就这么深刻。

相关文章

  • 《娱乐至死》后感

    《娱乐至死》这本书一直处于借出的状态,这表明尼尔波兹曼先生的著作依旧葆有足够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地传播着他的思想和观...

  • 《娱乐至死》后感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哲学层面的书籍,如果只是从市场、媒体、广告、受众……等角度来看待这本书,肯定会有失偏颇的...

  • 《娱乐至死》后感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了一本《娱乐至死》的书。这是一卷了不起的精神财富,对于处于信息爆炸年代,并被极大...

  • “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娱乐至死》读后感

    “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娱乐至死》读后感 我想,这也许本身就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书名。 娱乐至死,娱乐至...

  • 记录/高考结束后所看的书

    记录/高考结束后所看的书 1.《娱乐至死》娱乐至死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

  • 《娱乐至死》- 欲望与快乐的软弱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占领”人们视野时的反思著作,旨在探讨信息媒介...

  • 《娱乐至死》小感

    最近刚读了一本《娱乐至死》的书,此书早有耳闻,也在网上看过不少对于娱乐批判的文章,深以为然。这本书系统地剖析电视业...

  • 思想的花朵日渐枯萎,娱乐的飓风无声降临

    读《娱乐至死》后感 ---当我们处于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时,我们会成为一具缺乏思想的尸体,空气中飘荡着的痛苦的哭声...

  • 娱乐 至死

    开心,到死。 选择一种死法,当然开心至死最好。 开心法,有多钟。 娱乐,最好。 两性,交合。 如膝,似胶。 不可,...

  • 《娱乐至死》——放弃思考

    《娱乐至死》一书,书名曾被直译为“把我们自己娱乐至死”。说娱乐至死时,我们可以把致死的原因归咎于娱乐,把我们自己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娱乐至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jpr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