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前一晚群里的聊天记录,原来两位林老师要离开共修群去总群了,群里有同修表达不舍和祝福。继续往下翻,看到侯侠有连续六行内心的独白表达对林老师的不舍。我截屏了对话页面发给她,附上自己的评论,认为她处于陈老师说的处在内在小孩纠缠的状态,还陈述自己对共修的看法,建议她回看自己。侯侠很愤怒,认为我评判她了,给了我几个反问句。我回应她,等她情绪平复后我们再交流,因为我不想纠缠。
及时反应
赶紧躲
身体感觉
心跳加速、很紧张
内在对话
我就知道你会炸
我在帮你,你怎么这样?!以后再也不想理你了!
我才不想同你纠缠!
这事办砸了。。。
内在感受
害怕、惶恐、无助和愤怒
情绪钩子
回想这个害怕和紧张的情绪,在同小时候出现过很多次,尤其是打算和父母的对抗的时候。我想指出他们的不公或不对,但十分害怕因为被他们反对而遭到责骂。他们的责骂很凶、让我很难受,甚至好几天都提不起精神,只能拼命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我在小学的时候也很害怕提问题,因为我害怕老师的回应会让我在同学面前下不来台,这个害怕和紧张就是在提问和不提问之间的情绪。
我记得自己和爸妈对话的时候很紧张,声音都在发抖,干燥无力,那是一份巨大的恐惧。
限制性信念
我可以评判你,因为我做得比你好
我一旦给意见,别人多数是不爽的
别人有意见,肯定是我做得不好
临在后看到的真相和可能性
回看当初给评判的动机,是借帮助之名行彰显自我之实,还拉上陈老师的点评为自己撑场,对方感受到的只有傲慢、评判和责怪。无怪乎剧情不如愿,但又无力面对对方的纠缠,自己只能尴尬退场。
我觉察自己的确是有正面动机,希望分享自己的成长体验。我的这个主动施救的方式没有让对方感受到善意。
随后生出的害怕和紧张的情绪,来自于对方这份反击的能量勾起了自己的童年创伤。创伤的背后,是自己对与父母冲突的无力、没有释放的愤怒和巨大的恐惧。我恐惧他们不理我了,我自己可没法活下去。
新的视角和选择
我决定通过微信语音向侯侠道歉,坦诚自己评判的部分,也告诉对方自己希望能帮到对方的善意。我也真实地回应对方,她的回应中感受到了评判。
在发语音之前,我通过静心进入较深的临在状态,随后发出语音。侯侠很快给予了积极地回应,我们和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