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咱们来聊聊冬至这个节气的养生。
冬至,不仅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最古老的节气,也曾经是最隆重的节日,甚至“冬至大如年”。
南北朝时期《三礼义宗》:“冬至中者,亦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翻译过来,一是阴极之至,阴气最盛的时候;二是阳气始至,阳气萌生的时候;三是日行南至,阳光直射点最南的时候。
在人们以阴气和阳气衡量气候的古代,冬至被视为“阴极之至”,所以到了冬至,人们便生活在万千禁忌之中。一个总的原则,是“不可动泄”。
人们安身静体,“以养微阳”,呵护微弱的阳气。
各种“工程”也都叫停了,冬至时“土事无作”,别动土,别弄“凿地穿井”之类的事情,不要“发天地之藏”。万物都在闭藏、休眠,大家相互之间最好能够做到“静而无扰”。
所以冬至时,“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似乎冬至时节,好好在屋里待着,便是一种美德。既是呵护自己,也是爱护“别人”。
冬至是阴气至盛、阳气始生的日子。人与自然同禀一气,一阳复始之时,人需要与这个气候节点同步呼应,人体是小天地,需要顺应大天地之阴阳流转,不要耗损而要充注生命的能量。
进入冬至,人们开始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节气的物语是: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什么是“蚯蚓结”呢?古人认为,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进入冬至时节,阳气微升,蚯蚓头开始转而向上。此时,蚯蚓身体形状像打了结的绳子。
二候糜角解,糜,俗称四不像,即麋鹿。古人认为麋鹿属阴,冬至一阳生,麋鹿角脱落,这是阳气萌生,阴气衰退的征兆。
三候水泉动,古人认为水阳升而动,冬至阳气萌生,泉水开始上涌流动。这或许是在提醒人们,天寒地冻之时,千万不要忽略阳气的渐渐萌生。
下面,我们就食、住行、养等方面为大家讲解,如何在冬至季节养生防病。
食
羊肉作为冬日特色食材,可补肾壮阳、补肝明目、补血温经,在冬至时,补以一碗当归生姜羊肉汤,即可御寒暖体、温阳通脉、暖胃散寒,汤中加入适量陈皮熬制,则可防肉汤过于滋腻碍脾而不易吸收。不过羊肉温补,不宜过多食用,否则易生燥火,平素热重者不宜食用。
猪肾可补肾益气,再配以葱、姜、粳米,熬制一碗美味的猪肾粥,可有强腰壮膝、强筋壮骨、聪耳止遗之效。
住
冬至为阴阳交替之日,阴之所沉,阳之所起,因此在冬至之日,不宜过度操劳,不应熬夜暴怒,当静心养身,调神静气,早卧早起,调畅情志,从而顺应自然,使阴阳得以顺接。早晨不宜太早锻炼,等太阳升起后再进行运动,天气有风时特别要注意带围巾帽子,预防面瘫发生。
行
冬至虽寒,虽应御寒避寒,却为阳之所起,因此不应畏寒而长卧于床,当以适当活动而引动体内阳气,在冬至之日来一套简单而又强身健体的八段锦最为合适。
养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气,也预示着阳的开始,养好身,为来年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