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翻译: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称得上通达?”
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
子张答道:“在诸侯国里做官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家里做官也必定有名声。”
孔子说:“这只是名声大,不是通达。所谓达,是品质正直,喜好大义,善于察其言语观其容色,总是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做官和大夫的家里做官必定会通达。至于有声闻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有仁德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德,自己还以仁人自居而不疑。那他无论在诸侯国里做官还是在大夫的家里做官,都只是博取虚名。”
曾子的弟子也问过类似的话“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
曾子说:“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知其不足,是谓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
不会就赶紧学,有疑问就赶紧问,做事跟着贤人学,再艰险的路,跟着走,总能达到。今天的小子们呢,胜心太重!不愿意居人之下,不愿意事奉老师,耻于不知,但更耻于下问,等到要做时,又没本事,这就惑暗了,惑暗一生,那就不是达人,是穷民。
这“达人”呢,质直而好义,他不是有心求别人知道自己,而是为人质朴正直,行事好义,事必求当其理。合乎义理就做,不合义理就不做,笃笃实实。
对别人呢,察言观色,时刻注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反观自己说话做事的得失。
“虑以下人”,是长存谦退之心,不敢忤慢他人,总是注意把自己处在别人之下,不行我就退一退。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达人啊,最怕的就是德不配位,名不副实,所以宁退勿进,才能进退自如。不怕被人占便宜,就怕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多留余地,才能游刃有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