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发现我半年前相中的房子交付了。从开盘到精装交付,仅仅半年,只需要打个柜子,买好家具和家电就能入住了!地铁盘,南师附中学区房,热门板块,即使在房住不炒的调控下,半年内该板块的二手房价已经涨了6000元/平方米。可惜我们凑不齐首付,如今只能望而兴叹,心情仿佛是损失了60万那么遗憾。
属于我们的新家在哪里呢?我们的孩子又将在哪里上学呢?这些现在仍然全部都是未知数,而这个小区业主比我们少了这些不确定性,真是羡慕他们啊!
南京的房价在全国可以算是仅次于北上广的第二阶梯,对于我们这样没有家庭帮助的年轻人来说,房价已经快成为不能承受之重。因为房子的事迟迟未能解决,生育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十分美好的过程,孕程5个月了,每次在倒数还有多少天我们的孩子就要来到世上,我就觉得压力山大。古有孟母三迁,我们为孩子准备的是一个怎样的空间,一个怎样的社区,一群怎样的邻居呢——城中老破小,小区脏乱差。附近几乎没有大片的绿化或者环境较好的公园,街道拥挤,车辆拥堵是常态,没有可以供儿童玩耍的游乐区,邻居们大多数本地的老人,小区公共区域的地方被邻居们的“废铜烂铁”占用的差不多了,没有车位。
我们的住房问题解决之前,能够确定不会考虑生二胎,住房问题解决后,为了还房贷,大概率也是生不起二胎的,虽然我内心十分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兄弟姐妹。
我们确实困于“居住隔离”
城中的房子,最好的板块拥有最好的社区环境和最好的学区,比如鼓楼滨江,河西奥体。南京的教育基本是看鼓楼和玄武,双学区房(比如力小和二十九中)的价格在9万以上,70平方米的也要600万以上。这些数字实在是令人窒息。
居住在同一小区的孩子,除非是上民办,基本是会上同一所学校。他们遇到的都是家庭背景相似的孩子,这些孩子会成为他们的朋友。孩子的圈子因房子和社区而固定,这辈子能够突破圈子的机会少之又少,因为人们喜欢和与自己相似的人交朋友。
教育隔离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这一代的父母比上一代更优秀,对教育更重视,孩子毋庸置疑会更优秀。可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在变得更优秀,因此,相对来说,他们拥有的机会并没有比当年的我们更多更好。当今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富集中到顶端的小部分人手中,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孩子,拥有的机会比我们还要少。
家庭的财富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受教育的质量。虽然教育专家说最好的学区房是自家的书房,但是在父母的素质和时间投入之外,学校的教育质量对孩子能力的塑造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江苏的孩子,中考压力极大,大概只有55%的孩子能升入高中,最好的大学的大门只对这其中最优秀的那少数孩子打开,他们绝大部分来自最好的高中。从升学率上来说,想考最好的高中,先得上优秀的初中,想要进优秀初中,要么是读优质民办,要么是买学区房……
甚至是我们上过的大学,孩子也未必能考上。高考,中考,小升初,幼升小,学前班,孩子们的竞争已经提前到了3岁,而家长们的竞争在择偶时就开始了吧?
当然,如果家庭足够富有,孩子完全可以换条跑道,从幼儿园就入读双语学校,受国际教育,以后走出国这条路,避开高考。
鸡娃先鸡自己,是唯一的出路
作为父母,分析了以上情况之后,深感现实如同一盆冷水浇下来。
我们的现状不能说坏,但是绝不算好。作为一个家庭,我们能达到的水平,当我们人至中年,也就是大概还有10年—15年左右的时候就会固定下来,现在下定论似乎言之过早。但是十年后的我们取决于今天的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走的道路。
我很不喜欢“鸡娃”这个词,那仿佛是在把孩子作为动物在培训,可是“鸡”作为动词又实在太形象,鸡血满满,积极向上!教育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不拼教育拼什么?怎么“鸡“?须知鸡娃先鸡自己,希望娃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让自己先向那个方向努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