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看到QQ群,微信群里有很多活跃的人,他们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仿佛全世界的话题都可以参与,所有的声音都能够应付。渐渐地,觉得周围好像就没有不认识他的人,也没有他不认识的人。
几乎所有人都渴望友情。能跟爱情,亲情并列人类最为珍贵的感情,它对于我们的意义无法用轻飘飘的“重要”去诠释。更多时候,我们无法对家人诉说的脆弱,无法对爱人释放的暴烈给了包容度最大的友情。所以,我们寻寻觅觅,很努力地去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很多时候,不得不问一句,这些努力用对了方向吗?
重视需求,让沟通变得轻松(通用)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释义:什么样的人就给予什么样的对待。见人,说人话,人听得懂,人高兴;见鬼,说鬼话,鬼听得懂,鬼高兴。
我们人人/人鬼听得懂对方的话,意味着我们能够沟通,进而交换信息,甚至,能够因为了解彼此的需求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若是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恐怕会让人和鬼觉得面前这个家伙故意端架子,漠视他们,若是遇到肚量小的,可能还会招来怨恨。因而,搞懂人和鬼的话(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微信等许多app里有五花八门的人,他们因为各种渠道来接触我们,必定是渴望我们能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们也许不在乎我们做了什么,但他在乎我们对他的作用。
所以,能准确地定位自己对于别人的积极作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他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是我们能够获得认可的首要步骤。因为反过来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是很愿意与主动满足我需求的人结交的。
如果我们培养了自己这种意识并付诸实践,无疑会给对方一种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觉。这不需要用嘴说,我理解你,而是用行动告诉对方,更加有力!
那么,是否会形成我们单方面付出,“一直吃亏”的窘境?假设那个被你认真对待的人是个中国人,随着认可,好感的加深,他也会做出某种回馈。道理很简单,来而不往非礼也。(外国朋友也一样。)经常有人说要多请朋友吃饭,其实一个意思,多次之后如果对方没有感恩之心,不重视我的需求,他就不值得深交。
明确需求,让双方实现共赢(好友)
现代人:“何以解忧,唯有暴富!”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今人古人忧愁的东西不一样,需求自然也不同。古人要建功立业当皇帝,今人呢,要车房要对象。
有人说,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金钱不是一切。不过,近一百年以来研究发现,人类的幸福感和金钱成正比了。所以,亿万中国人都想跟马云爸爸做朋友。我认为让自己变得受欢迎有三种办法,自己变有钱;给对方送钱;一起赚钱。(此句中,钱不仅仅是人名币。)
钱,是一种财富。在不同的领域,财富的象征物不一样。商人在乎金钱,学生在乎成绩,作家在乎素材,被约束的渴望自由,被打击的渴望鼓励,被漠视的渴望关怀,孤独的人也渴望有另一个人偶尔的理解。交友过程像是在玩一个游戏:“我有你没有”,互相探索,互相满足,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共赢状态。
那什么情况下,交友会变得更轻松一点呢?
1.时刻剖析自己的行为,明白自己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是自己需要的。一定要具体,知识,关怀,原则……自己有所欠缺的,对症下药;
2.记住没有一种药是能治所有的病的。人无完人,我们必须考虑彼此之间的副作用是否可以承受。对方的缺点会影响到我,还有这药我喝不喝的下去,我能否接受他的缺点。所以,长久的相处给了我们衡量斗争的机会。
拓展需求,将资源共享实现最大化(挚友)
在没有车以前,人是用腿走路的;在没有手机以前,人们不知道可以即时通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此类需求,而是受认知水平限制。
《论语》“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说的是有益的朋友的三种品质:正直,诚实,博学。
我认为博学的朋友起的作用最具有质变的效果。因为他最有可能打破我们认识的偏见,打开我们新视界的大门,进而唤醒我们某一方面的能力。
诚然,我们周围都是些见识,学识等等和我们差不多的普通人。但是,如果有办法把这么多普通人的见识综合起来,对我们的帮助也是足够大的。所以,不要放过和每一个人交谈的机会,他们言语中新鲜的看法可能于我们而言就是一个新的世界,专心地或者略带崇拜地目光就可以让陌生人滔滔不绝。而如果一个好朋友主动为你注入新的活力,不要因为陌生而恐惧。如果他主动为你介绍新的朋友,那么恭喜你又多了一个开启新世界的机会。而鼓励你朋友这么做的有效方法就是将他介绍给你的其他朋友认识。
一人认知终究有限,多人的资源共享会让充分调动起我们的大脑。尽管,很多东西被打破的时候令人难以接受,但当思维的墙被打破,我们的价值观被重塑也会有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叫成长。
历经这三部曲,朋友圈会变得越来越符合自己的心意,这需要细心维系的友情逐渐不像当初那么负担,不刻意讨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