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栁木夕
从此春秋两不沾,风月不相关
(一)
秋水只身踏入了繁华的长安城。
“店小二,听闻你这捉月楼的酒在皇城内堪称-绝。” 雅阁里的女子一袭白衣,不着修饰,白纱掩面,眉目清冷,眼角的泪痣十分惹人注目。
“姑娘,你可算来对地方啦,整个长安城都知道我家的酒最为甘醇,不知姑娘想喝什么.”
“可否为我提一壶忘忧.”
“好嘞,您等着。”店小二虽是应承着,但心下好奇,忘忧此酒初尝甘甜,但后劲极大且辛烈刺激,常人一杯即醉,怎这女子竟要足足一壶。
捉月楼名誉中原,原因有三,其一在酒,此处汇聚上唐国各地的有名酒匠,酿出的酒都为世间佳品,无可挑剔。
另一特色是说书,茶馆听书不足为奇,酒楼听书倒是十分少见,传闻这捉月楼的说书的渝青先生是前朝状元,博古通今,才华出众,及第那一年放着好好的官不当,竟归隐于世外,三十年后出世,泯然众人,可这渝青偏是个嗜酒如命的酒徒,一心想在酒肆谋个职位,竟当起了说书先生,渝先生说书妙趣横生,故事也不落俗套,受到时人追捧,极受欢迎。虽说渝先生书讲的极好,但到底失了些文人的才情与隐者的清高,多了些市井的烟火气,这也令世人有所叹惋。
而这最后,是捉月楼的豪气,此地佳酿按寻常酒肆价格也应不俗,但捉月楼的酒价格却十分公道,最普通的百姓都喝得起,干着稳赔不赚的生意依然不倒,其间原因在于这家酒肆的老板,他是长乐王沈煜,长乐王一向无心于朝廷权势之争,干起了经商,皇城内大半茶楼酒馆钱庄他都有投资,慢慢也成了京城首富,王爷从前老板手上买下捉月楼,本就是为了长安城内百姓得以有个娱乐消遣的场所,所以不限身份,人人可进,酒自然也价格低廉,人人可饮。
“酒已温好,姑娘慢用.”店小二给姑娘送来了酒,这时那女子摘了面纱,看的店小二竟然有些慌神。他在捉月楼跑堂多年,见过各色的人,但眼前女子的容貌可谓算得上绝色。
放好酒壶酒杯,秋水给自己倒一杯酒,一饮而下,脸色未曾变过一毫。
一壶忘忧慰平生
(二)
“听说了吗,渝先生和长乐王约好今日一同前来。”
“那今日我们可算有幸。”
“虽说长乐王平和,可这应尽的礼节我们是一点也不能少呀。”
“那是自然。”
“只是不知今日渝老先生会给我们讲什么故事。”
楼下的议论声渐渐多了起来,秋水眉头微皱,轻声呢喃道:“这忘忧酒虽好,可到底也不能使人忘记忧愁。”
酒楼突然安静,只听得众人拜见王爷。长乐王开口:“各位不必拘礼,平日里该如何热闹就如何,今日只管尽兴。”
长乐王转身对渝先生说:“不知先生今日讲什么?”
渝先生回答:“我今天要讲的是宋子旌宋大将军的故事。”
长乐王会心一笑:“竟是他,罢了,这戏台就交给渝先生了。”随后挥挥手,走上了二楼雅阁。
秋水静静的坐在凳子上,眼看着长乐王朝她这边走来,走至桌前,秋水起身行了个礼:“草民见过王爷。”
长乐王盯着秋水:“免礼,起身坐吧。”秋水也不躲闪,也不畏惧,坐下了。
敲板落桌,全场安静。渝老先生要开始了。
“这宋大将军全上唐国无人不知,淮南之役年少成名,此后边境领军,战无不胜,护卫国家,他一生忠良赤诚,奈何天妒英才,三年前的那场六国之战为国捐躯。”
渝先生顿了顿,饮下一杯酒,长乐王自上了二楼雅阁视线从未离开过身旁这白衣女子,她右眼角的泪痣格外引人注目,此时终于开口:“姑娘这样貌倒让我想起了一位故人,请问姑娘什么。”
“小女名唤宋秋水。”
“宋子旌的宋?”
“正是。”
长乐王思绪飘向了远方,沉默过后,长乐王嘴角浮出一丝笑意:“虽说模样相似,可她终究不像姑娘这般。”这般冷清沉着。
敲板发出刺耳的一声闷响。
“宋将军传奇战事想必诸位都曾听闻,我要讲的是他的旧约。”
“宋黎宋大人膝下虽说一儿一女,长子是宋子旌,次女名唤宋歌平,但长安城里谁人不知宋歌平实乃收养,是宋黎大人挚友托付给他,当年宋黎大人身居高位,得先帝恩赏,特赐一儿一女进宫与皇子一同学习。因年纪相仿,当今圣上,长乐王,宋将军,宋小姐自幼时便已相识。但鲜有人知的是,宋歌平与宋子旌自小便有婚约。”
听书的人唏嘘不已。
秋水平静的脸上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默默给自己的酒杯里又添满了酒。
长乐王脸色逐渐阴沉,他身旁的小奴见此,打断了渝先生,长乐王也一改进门时的和气:
“不知渝先生从哪个民间话本上听来这一段连本王都不知道的故事,宋府也是容得下你乱讲的?”
渝先生立即停下,敲板一敲,8向长乐王行了个礼,抱着一壶酒离去。
众人见此都离席散场,捉月楼转眼只剩长乐王和宋秋水。
“姑娘不走吗?”
“我来此地喝酒,付了酒钱的,未曾尽兴,为何要走。
长乐王看着宋秋水饮酒,一杯接着一杯,一壶忘忧见了底,秋水起身准备离开。
沈煜艰难的开口:“宋姐姐,我知道当年终究是皇兄负了你,负了沈家。”
秋水回头看了沈煜一眼,漠然道:“长乐王这是认错了人吧。”
“怎么会,且不说你的样貌,单凭这忘忧酒,世间我找不出有第二个女子能饮下它。”
“长乐王,宋皇后三年前早已离世。”
“即使如此,那请秋水姑娘等一等。”
“为何。”
“有一封信给你。”
“与宋秋水无关的信?那我便不看。”宋秋水转身,潇洒的离开捉月楼,伴着微微醉意,记忆飘到很久之前,遥远的像上辈子发生的事情。
一壶忘忧慰平生
(三)
那时长安城宋府后院桃花开的正盛,宋歌平仰头盯着一树桃花,对身旁的宋子旌说:“哥哥,你瞧见树顶那一枝最好看的桃花了吗,我想把它摘了,送给沈嘉哥哥,他看了一定欢喜。”宋子旌身手敏捷的爬上树,摘了递给歌平,歌平笑眯眯的捧着那枝桃花离开了,留给子旌哥哥一个雀跃的背影。
妹妹歌平倾心于二皇子沈嘉,宋子旌是知道的。宋子旌本想永远守着一个秘密。
父亲宋黎是朝中正一品殿阁大学士,极受皇帝信任,外人看来繁华的上唐国实则岌岌可危,老皇帝病重,东宫太子无才无德,朝廷分帮结派,而边境不安,外族侵犯,朝中无人。宋子旌正值及冠之年,武力高强,为了国家安危,宋黎不得不举荐儿子征战沙场,这一战,宋子旌带领三万将士打退了敌人,一举成名。回京后,皇帝甚为高兴,封宋子旌三品将军,赏赐无数珠宝。即得文臣武将,宋家势力权倾朝野。
宋歌平十八岁那年,从前稚子如今出落的亭亭玉立,右眼角的泪痣更是平添了一份柔情。很快二皇子沈嘉上门提亲,父兄应允,宋歌平眉眼含笑,不甚欢喜。
婚礼定在四月十五日,正是桃花灼灼的好时节,出嫁前一天晚上,宋歌平长跪于宋黎膝下:“女儿明日就要嫁给嘉哥哥,以后就不能伺候父亲了。”
“为父我身体强健,不需要你侍奉,你只要别给我添乱就好咯。如今也到了你出阁的年纪了,你自幼便喜欢二皇子,这婚事只要未曾委屈你,我就感到高兴。”
宋歌平在一旁哭的梨花带雨,惹人爱怜:“父亲,我不是您的亲生女儿,对吧。”
宋黎微微一怔,眼里也泛起了泪花:“果然还是瞒不过你呀。”
宋歌平从袖里取出一枚银锁,在摇曳的烛火下闪闪发光,“那父亲这是何物?”
“你长大了,有些事也不能瞒着你了,那是我还在金陵的时候,我曾有一位至交好友,我的夫人和他的夫人也交情颇深,于是我们在还未生子的情况下就许诺定下了一桩婚事,这银锁便是信物。只是你父亲那年病故,还未看到你出生,而你母亲又在生你的时候难产而离世,我决定代替他们,把你养大。”
宋黎说:“我曾想过告诉你真相,却不曾想过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告诉你。”
宋歌平重重的磕了一个头:“父亲。”
宋子旌从匣子里取出一枚银锁,细细的擦拭一番,他想起当年父亲在风雪夜里抱回来的那个小孩子,才几个月大,只是脖子上挂着一枚和他一模一样的银锁,母亲摸了摸他的头:“子旌,你瞧,这就是你以后要守护的人了。”宋子旌守护了宋歌平十八年,如今也是时候换个人来守护她了。他把银锁又放回匣子里。
沈嘉给了宋歌平最风光的婚礼,宋歌平也以为沈嘉会给她最美好的生活。
东宫太子无德无能,众大臣一齐弹劾,皇帝终于废黜他,于是夺嫡之争愈演愈烈,二皇子与权势最大的沈家结为姻亲,众臣倒戈,二皇子成为太子。
一壶忘忧慰平生
(四)
半年后,先帝驾崩,沈嘉继位,封宋歌平为后。
宋歌平的嘉哥哥似是变了一个人,对宋府势力提防压制,对她也不再理睬。四月是个好季节,后宫纳妃,但她犹记十八岁那年的桃花,记得沈嘉在揭开红盖头对她许的诺言,一生一世一双人。
那天,后宫皆知宋皇后的兄长宋将军抱着一束灿烂的桃花进宫给皇后请安。
宋子旌来到皇后宫殿里,支开了所有奴才侍女,宋歌平见此说:“兄长此番前来,定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吧。”
宋子旌开口,一如往昔:“妹妹,你近来可好。”
“一切都好。”
“妹妹可知,沈嘉他谋划了什么,先帝去的
蹊跷,正是他当年派人下的毒手。他迎娶你,也是看中了我们宋家手握重权,而如今,他身处皇位多年,我们宋家对他而言,已无可用之处,倒是个最大的威胁。”
“放肆,兄长可知你自己在说什么。”
“先帝内侍太监的供词还在宋府里,大统领李将军昨日亲耳听到皇上与谢国候商议要诬陷我宋氏谋反,不论妹妹信与不信,事实就是这样。”
“我不知哥哥此话为了什么,可是沈嘉哥哥怎么会呢,他不会这样做的。”
但到底宋歌平相信沈嘉,不相信宋子旌。
边境不安,皇帝亲自领军平定战事,附属国勾连外邦五族,战事凶险,虽说上唐险胜,可还是死伤无数。
黄沙掩天,大漠孤烟。
帐篷内皇帝低声笑着:“宋将军,你可知长安城里的传言吗。”
“臣不知。”
“如今朕的子民们说我上唐国全仰仗于你宋府。宋家父子,好一个宋黎,好一个宋子旌呀。”
“都是百姓的无稽之谈,陛下何以挂在心上。”
“得民心者得天下,宋将军不会不知吧。先帝的大好河山交到我手上,我就要保住她一直姓沈。”
“可我和父亲并无二心,一直以来对上唐都是忠心耿耿。”
“这可不好说,现在如此,那你能确保以后一直如此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在这战场之上,自古以来马革裹尸,孤魂遍地,再多一个大将军的英魂也不算多吧。宋子旌呀,如今你妹妹,父亲都还在长安城
里,怎么做你心里应该清楚吧。”
“想来陛下此行的用意就在此吧。”宋子旌内心一阵恶寒,“沈煜,我答应你,你答应保我父亲,妹妹一世长安。”
六族之战,上唐大获全胜,只可惜宋将军为国捐躯。
朝堂之上,宋黎大人请求致仕,皇帝应准,后宫之内,皇后娘娘因病离世,从此,世上再无宋歌平。
金陵宋府故居,宋黎带着她的小女儿和儿子的牌位回来了。推开尘封多年的木门,朝堂之上纷争再与他们无关。
一壶忘忧慰平生
(五)
宋秋水三年来第一次重回长安,长安城依旧繁华,只是她的心已不再年少。
她忽然就想起来第一次喝忘忧酒,十六岁生辰上,她的兄长骗她那是青梅酒,她竟喝了一壶,还嚷着要。
她还想起兄长随身携带的桂花糕,每次她哭了,兄长总有法子逗她笑。
她喜欢桃花,可她忘了每年的桃花都是兄长为她摘下的。
她知道的,出嫁之前,宋子旌的银锁从未离身。
可终究,宋子旌回不来了。
宋秋水像来时那样只身离开长安城,只是多带了一壶忘忧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