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后的第一个周六,给老母亲挖回来最后一批番薯。前几年,老太太脊椎受过伤,全家人都劝她不要再去开荒种菜,执拗的老母亲听不进劝,只要天气好,就会踏着她的小三轮去村南边开垦荒地、施肥浇水。在拦不住的前提下,我们只能听之任之。当然只要我在家,一些重体力的活,都会尽量去分担,其他比较轻便的农活权当老母亲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吧。
其实劳动带来的好处还是多维度的,比如强身健体是一方面,抡耙翻土,挥汗如雨,和城里人在健身房里花钱撸铁的效果是一样的。第二方面,诸如米兰.昆德拉所言,和大地接触可以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最后一方面就是不管耕种的技术好坏,只要你让土地得以翻新,只要你让土壤得以呼吸,只要往土壤里播撒下种子,或多或少,大地一定不会吝啬给你收获和喜悦。而且人在收获时,会有一份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份满足感比吃下自己种下的食物还要有获得感。
在挖番薯的时候,我给老母亲讲了个番薯的故事给她解闷。
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困扰中国乃至于人类数千年的粮食问题,他的贡献被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民认可。而中国古代也有这样一个“袁隆平”,他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捆藤,最终使得中国人口增加3亿,他就是明朝的大商人陈振龙。
明朝时,福州长乐有个商人,叫陈振龙。有一年,陈振龙的船遭遇台风,在菲律宾吕宋岛抛锚。岛上遍地荒沙,沙地上长着一种长藤绿叶的植物。在青藤绿叶底端系着一串粉红拳头大小的东西,有点像红萝卜。一个当地人从沙土里挖出一条生吃,吃得津津有味。陈振龙感到奇怪,走上前去问:“这是什么东西?”
那当地人听不懂福州话,一个劲地摇头。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近前答话:“当地土人叫红薯,我们华侨叫番薯,能生吃,煮熟更好吃。”
“沙地里能种吗?”
“能种。”陈振龙一听心中暗喜:“故乡长乐一带全是沙地,土质贫瘠,十年九旱,我要买几条带回国引种,这样乡亲们就不愁饿肚子了。”
他向那老人施了一个礼说:“老伯,我想买几条尝一尝。”
那老人早就看穿了陈振龙的心思,他挖了根红薯递给陈振龙,唉声叹气说道:“当地土人有规定,只许吃不许带走,开船前,番兵都要上船盘查一番,倘有发现,不仅没收全船货物,而且连人也要关押起来处死。”
陈振龙一听犯愁了,他咬了一口红薯,又脆又甜。吃完一条,那老人又递给他三条,陈振龙又吃了一条,将剩下的两条偷偷地塞到身上带回船。
当天晚上,正当陈振龙怀揣红薯欢欢喜喜进入梦乡时,岸上响起一片锣声,人声喧哗。他忙爬起来瞧,只见岸上点着无数灯笼火把,一群番兵持刀挺枪冲上船来。陈振龙急了,忙跑到船尾装作上厕所,趁混乱把两条红薯扔进江中。番兵翻箱倒柜,连船仓板也撬开了,结果什么也没搜出来,只好败兴而去。
这一折腾,不知不觉,太阳快升起来了,马上就要开船了,陈振龙痛心极了。这时,昨天那个白发老人走到船旁。他见陈振龙失魂落魄,一言不发,忙将戴在头上番薯藤编的斗笠递给他:“老弟,不要灰心丧气,你只要将这捆番薯藤编成船缆的样子,缠在船旁混出港口带回国,秋后就会产出千条万条番薯,这番薯可切成片晒成薯干,或者做成薯粉,几年不坏,碰上三年大旱也不会饿肚子。”
陈振龙一听,喜上眉梢。他双手捧着番薯藤,千恩万谢那老人。那老人深深地叹了口气,说:“不值得谢,我也是长乐人,家乡十年九旱,无法立足,只好跑到异国他乡谋生。”匆匆交代几句忙转身走了。
陈振龙照那老人的话,将番薯藤编成船缆挂在船旁,忙吩咐开船。混出港口后,他忙把番薯藤浸在淡水中。船在海上走了七天七夜,历尽风浪摇颠之苦,终于把番薯种引回中国。
番薯在全中国被广泛地种植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几千年人口没有突破1亿大关,而清朝却一下子突破了,甚至达到了清末4.5亿的人口规模。陈振龙的义举,可以说不仅缓解了数亿人的饥荒;而且使得炎黄子孙得以倍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