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三国时期最不缺什么?小编一定会回答说人才。三国时代打个败仗或者投个降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便后世人尊称为武圣的关羽也在土山降了曹操。说起三国时期的降将,那真的是数不胜数。我们先来看看蜀汉四方将军中就有两名就是降将,而曹魏五子里面,更有三个人是从曹操对手那里改换门庭,更不用提孟达或者吕布这些换boss好像换衣服一样频繁的人了。
降将在三国时期其实很常见,不过我们发现有一个人因为一次投降毁掉了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投降后的他始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就算最后归故国,也躲不掉被奚落而郁闷而死的结局。
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
从公元184年起,于禁就跟着曹操的好友鲍信一起剿灭黄巾。192年,于禁成为了曹操部署,开始为曹操平定北方基业南征北战。换句话说,论资历,于禁可以说是曹营中的元老,也几乎是所有外姓将军中最被曹操器重的一个人。那么为什么于禁在樊城向关羽投降了呢?
或许曹操听到于禁投降的消息内心已经翻江倒海了吧。大家都知道于禁是一个“以法御下”的人,就是这样一个秉公办事、不徇私的老干部,怎么会不知投降的后果呢?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投降?但让你没想到的是,于禁竟然真的投降了!按那时的状况,关羽水军开闸放水将营地都淹没了,而这个时候关羽尽管人数没有优势,不过在气势和战斗准备方面来说占据绝大的优势。这个时候于禁要是和庞德一样率军死战,可能就真的尸横遍野了吧。
于禁自然知道这样的死斗他可以,但是帐下的几万个兄弟可不能这样白白牺牲啊!于禁为了保全队伍,果断放弃挣扎,向关羽投降。
换句话说,于禁知道投降的后果,但是为了保全剩余兄弟的生命,抛弃了自己的光荣和梦想,最终走上了那条被凌辱的路。事实说明,正是因为于禁这个举动,才让吕蒙有机会在荆州背后捅了关羽一刀。
那为什么于禁投降无法被原谅呢?
三国时期很多将领是投靠,那么于禁只能算是投降。按现在标准的话来说就是认输。既然这样,于禁为啥回到魏国还是被曹丕羞辱呢?
1.让曹操丢了老脸
于禁这个老将跟着曹操三十年,曹操对于禁的了解真的是深入骨髓。想必他或许会猜庞德是否会因为马超的关系阵前投敌(这也是庞德抬棺的重要缘由),但是他一定不会想于禁投降的事儿,但是现实就是那样残酷,庞德死战被俘,慷慨就义,而于禁却直接投降了......“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这一声哀叹似乎道出了曹操被打脸的痛苦。
2.对比之下略显苟且
抬棺出征的庞德成为了占领道德至高点的那位。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庞德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反衬于禁,两个人不管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都有着天差之别,不过最终的结局却是最被信任的那个人选择了苟且,而那个新兵蛋子却血洒当场。难道这就是三国世界的参差吗?
3.影响曹魏君主身体
在樊城战役后三个多月,曹操就在洛阳病逝。除了他自身的身体原因外,于禁的投降也是曹操的一块心病。尽管最终樊城的危险已经解除了,被关羽吓到的曹操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曹操的儿子曹丕,本身的历史评价就是气量狭小,而于禁投降后没多久,父亲就因病逝世,所以这个锅只能于禁来背。
因此,这位刻薄的新君命人在曹操陵上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以及于禁降服之状。于禁看到,也明白了曹丕的意思,没过多久就因为羞愧发病而死。
总结
事实上在小编看来,于禁和其他的三国强将不同。其他的降将一般在投降后顺势加入到对方的阵营,有的甚至倒打一耙袭击旧主子。不过于禁比较不同的一点是他先是投降了关羽,和被俘部队一起关在牢中。回到曹魏后却又受尽曹丕的可以凌辱,不能说不悲哀。
于禁征战无数,为曹魏出生入死,立下了很多功劳,但晚年却因一次失格落得如此下场,真的是太可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