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茶故事国学与传统文化
淮北知名书画家张守信古体诗《隐居》旧作欣赏

淮北知名书画家张守信古体诗《隐居》旧作欣赏

作者: 当代书画诗词艺术精品专刊 | 来源:发表于2017-09-16 16:38 被阅读0次

编辑;杨大胜 撰诗撰文;张守信

马毅、陈体茂、费春阳、张守信

隐居

绿树成荫百花香

品茗读书体自康

余暇敲棋勤翰墨

不予时流竟短长

余因近来到开发区挂职,相见原来律师班同学马毅较为容易(楼上楼下),他是刑警挂职到濉芜工业园作主任助理的,我与他多年前同学深谙他为人忠厚老实,做事勤勤恳恳的个性,他的爱好有两样,一读书,二健身,但从最近的交往中又看到他的品茗爱好,想起20年前我自芦岭回濉溪时不得志,蜗居农场时写的一首古风诗,很是感慨即写下下面短文以示慰藉及纪念与马毅的交往.....。

读书升华内涵,喝茶有益健康。然而,其过程中,最为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品”,才能悟其意境。 读书犹如登山,拾级而上,攀之视野会越来越广阔,纵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之感。喝茶也一样,轻啜一口,略感微苦;再饮,呈清香甘甜;细品,才觉味浓意醇沁人心脾。凭心而言,少年时读书,是为谋求知识;中年时读书,是为已更趋成熟而充电;老年时读书,是为陶情怡性永葆青春的心态,寻处世之乐,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觅取温馨和美感,或洞悉人情世故中的经验教训,仿佛打开了另一扇窗,那里有超拔人生的万全良药——使夕阳生活更多彩。有书读有茶伴,这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氛围。当进入书房,茶香扑鼻袅袅的热气四溢时,于是乎,顿觉精神倍爽,阅读与悦读皆溶于茶中,一种莫名其妙的惬意感油然而生,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呷口甘甜的浓茶。

博学多闻书海中,中外名著不放过。读一部好的书犹如品好茶一样,借助书中的意境,或许能点拨对人生的思考与灵魂的探索,面对现实,感悟人生的真谛。《我人生的故事》是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不朽之作,叙述了她与疾病抗争的故事:她从小生病,集聋、哑、盲于一身,但她从不放弃,自强不息,凭着一股不屈不挠的毅力,在她所处的无光、无声的冥冥世界里,用顽强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国语言,一生中写了12部著作,并被译成30余种文字广为出版发行,在黑暗中点燃了自己的光明,将心中热爱生活的情怀无私地传递给世界,温暖于各肤色的人群。读着她的书引人入胜,内心十分震撼!深受其鼓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增添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读唐诗宋词余味无穷。盛唐时期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的进步将文学的发展推向了鼎盛时期,从而造就了一批永垂青史的著名诗人,这些诗词作品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意境高涵,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是留给后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诗中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可以诠译为——要站在高处树立远大理想;要为理想而不懈努力;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多么寓有人生哲理,颇受启迪。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洋溢着豪放激越的博大情怀,以及高瞻远瞩的气魄,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句,吟诵诗文犹如身临其境,倍感心旷神怡。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白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才女诗人将刻骨铭心的思念情愫流淌在字里行间,语言虽平白如话,却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深思寻味的魅力,回味无穷。李绅《悯农二首》中的四句绝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同时亦成为对儿童启蒙教育的范文被广为应用。《教学周刋》上有一则消息称:在国内有文化背景的家庭对稚童的教育中,教孩子背诵唐诗已不在少数,逐渐形成一波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在全国蔓延。可见,唐诗宋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读书应钟情原版。尤其当前的文学领域“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学的典范而闻名于世,《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语言生动,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内容引人入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精神,以及他济民盛世造太平的雄心壮志,令赞叹不已。《西游记》中孙悟空在伴随唐僧取经途中,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神话故事,令人惊喜若狂遐思不断。《水浒传》中的 108将梁山绿林好汉,人物个性各异,但个个刻画得入木三分——宋江的谋略、李逵的鲁莽、林冲的仗义、武松豪侠打虎……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终生难以忘怀。《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了清朝乾隆时代四大家族兴衰没落的悲惨命运,从故事中使人清晰地看到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轨迹。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就是经典文学的无限生命力。古代的文人墨客堪称一杯茶、一卷书是阅读的经典文化氛围,读书恰似品茗,乐在之意境。有人说:喝茶是解渴,品茗是文化。读书也是如此,再好的书只是浅阅读不求甚解,这是走马看花称之为消遣,只有深阅读才能理解,达到求知求识的目的,也许,才会从中得到启迪,积累为知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淮北知名书画家张守信古体诗《隐居》旧作欣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xu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