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放掉了手里现成的吃食,再去追赶还看不见的东西。那我不是呆子么?”——《莺与鹞子》
作者丨谢丹儒
摄影丨敢请东风暂留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有幸接触到图书《伊索寓言》,那时虽一知半解,也依旧有一种收获颇丰的感觉。虽然书中讲的大部分都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对话,或是神话,或寓言,然而,其结尾却又那样的刁钻,深刻,以及耐人寻味。
我很喜欢读《伊索寓言》,故事中的大到神“宙斯”,小到蚂蚁、池塘里的青蛙,又或是树木,以及人体的器官“胃和脚”等等。通过它们的对话,将一些关联、内在逻辑,深入浅出,徐徐道来。最喜欢的莫过于它不会直接说这说明了什么,这在暗示着什么道理,虽然后来的很多《伊索寓言》中,这些都有明示,或被增加了诸多的解读。然而,那时我读的是原始的那种。我喜欢那种原滋原味的最初始的感觉,一切有待自己填补、想象,以及去思考。
自此,这本书便成为我的枕边书之一。固定的,且时常翻阅的那种。
那时,我不懂为何会喜欢读这种图书,后来,我懂了。
1.
浅显易懂是《伊索寓言》的一大特点,加上以动物的形象,用“对话”的形式,让动物活灵活现,让思想自然流露。我喜欢这一篇篇短小精湛的小故事。或者说,我喜欢它们说的话,它们每一个我都喜欢。因为,它们说的话,很口语,很简单化,同时,也能够将人不自觉引向深处,“不思量,自难忘”。妙语连珠兴许算不上,但总归是透露出某种智慧,某种幽默,以及深刻。
以前,我似懂非懂。每次也知道根据故事中的角色去选择,倾向于聪明的那一个,希望自己是聪明的。是的,《伊索寓言》的第二大亮点,它总会很是明显或特别安排一种宿命,给故事一个交代,给对话一个结尾,然后告诉你什么是聪明的,什么是智慧的,以及什么是好的和坏的。我从小就是被这样一种故事带领着长大的,希望自己不是愚蠢的那一个,希望自己是聪明的、智慧的、幽默的。可惜的是,好像这种潜移默化并没有让我真正的活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反而多出了许多虚妄,因思考,也因每一种不确定而虚妄。
后来,我也尝试着为《伊索寓言》作注解,各种想法,各种观点,各种思辨。尤其是结合那些故事,出奇的是这让我的绝大多数想法都变得不再模糊或不确定,而是隐隐的有了某种笃定。这很可能就是人们说的“顺杆子往上爬”吧!所以,《伊索寓言》就是我的那杆杆子呀!
再之后,我每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遇到困惑,或感到悲伤时,我便翻开这本书,读一读《伊索寓言》,心情很快就会平静下来。无他,这些故事将种种迷雾吹散,将真实、自由变为可见,让思想自然涌现,我感觉到舒服,自在,以及不断逼近真实的自己。我想,这就是“真诚、诚实”所带来最大的收获吧,自由,自在。
直至现在,我还是会时不时的翻开《伊索寓言》,因为它让我想到人本身,也让我想到现实社会,以及人生。从禽兽到动物,从物件到神,从每一个身份到每一种见解,它让我看到进化历程的同时也让我的初心变得尤为深刻。
人之所以成为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人之所以复杂,以及文明本身,还有生活。《伊索寓言》让我在轻松的阅读中,纵观世间百态。这是经验,也是教训,这是哲理,同样是人生,它,精辟深邃,寓意深远,同样老少皆宜。
个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它,尤其是在当下,复杂,喧哗,骚动,浮躁的内心,以及澎湃的欲望,而真实、诚实、自由以及自在,更显得尤为深刻。
对了,我现在还在读它,且我相信我会一直读下去。
是的,这就是我的枕边书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