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周日,听樊登讲新书《请这样对待孩子的大脑》,感觉甚好,想分享给家人的愿望非常强烈,因为书的内容实用,操作性强,非常契合现在家长的需求。
这本书是西班牙神经心理学家阿尔瓦罗·毕尔巴鄂结合脑科学与育儿实践撰写的权威指南。
如何让孩子弥补过失?就是如果孩子做了错事,怎么弥补?就是一起把它收拾好。
好多小孩子小时候都打碎过盘子,打碎盘子后,小孩子肯定很害怕,因为那个声音就很吓人,站在那儿,吓坏了,就这样看着。爸爸如果说:“先离远一点儿,别伤着。”是不是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温暖和爱,盘子很锋利,万一划到手的话,手就破了,接着说:“你不用害怕,因为每个人都打碎过盘子,爸爸小时候也打碎过,打碎过好几个呢。”然后孩子说:“真的吗?”爸爸说:“真的。但是咱们打碎的这个盘子很可惜,因为这个盘子挺贵的,而且妈妈很喜欢,所以你得跟妈妈道歉。”爸爸一边收拾盘子一边跟孩子聊天,让他知道打碎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爸爸没有揍人,没有惩罚,但是孩子从此会很小心,也会很重视家里的东西,不会打碎,不会毛毛躁躁。如果家长非得吼他,揍他,那这个孩子可能会变得更毛躁,更容易打坏东西。
所以,爱和正面的引导非常重要,打孩子只会让家长觉得解气,觉得效果来得快而已。
再有,给孩子平和地设定限制,限制即跟规矩有类似之处。人生不可能没有限制,所以需要设限。
人的前额叶皮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我们人类设限。人能够存钱,能够抑制食欲,能够抑制性欲,就是因为我们有前额叶皮质。
当家长给孩子设限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特别贴切的例子:假如一个1岁的孩子爬到了你们家的水槽下边,然后拉开了水槽下面的柜子,拿出了一瓶洗涤剂,家长可能会觉得这还有什么可说的,直接把洗涤剂拿过来就好了。这就是设限,直截了当、干净利落、防患于未然。不需要生气。这就是爱。
干净利落地解决一个问题,不代表就是要粗暴地解决一个问题。所以,越是简单直接地设定规矩,孩子越容易遵守。
通过这个1岁小孩爬水槽的故事,你就知道很多事其实很简单,这件事不行,不能这么做,这样说就好了。然后要平静、有爱意,做这件事情时要带着平静、带着爱意。
设定限制应该遵守七大法则:
第一,及早设定,就是当能沟通的时候,当他能听懂你说话的时候,及早设定限制。
第二,事前预防。比如说装洗涤剂的柜子你就应该锁上,这叫及早预防。
第三,一以贯之,也就是说设定了规矩要执行,而且全家都要执行,不是一个人执行。你在这儿执行,后边有个人捣乱,那不行。
第四,前后一致,就是大家是一致的。
第五,保持冷静,就是设定限制不代表大喊大叫,因为大喊大叫会刺激孩子的情绪脑。
第六,获得信任。比如说你设定了一个规矩,后来起到了作用,你问孩子:“怎么样,爸爸/妈妈这个规矩管用吧?”你看,他知道爸爸/妈妈是保护他的,这个规矩是对他有帮助的。
第七,带上关爱,设定规矩的时候要带上关爱。
规矩设定了以后,不是说一点儿也不能突破,当家里的规矩太过刚性,说这是规矩,谁突破了这个规矩就要怎么怎么着,如断绝父子/母子关系,那这个孩子会被逼疯的。世界是复杂的,怎么可能因为一个规矩被破坏就断绝父子/母子关系呢?
规矩至少分三类:
第一类叫作不可违背的规则,比如说18岁以前不经父母同意在外边住宿,不能偷偷开车,这种跟安全有关的东西是不可违背的,要进行强化,这是不能突破的。
第二类就是关于健康的关键限制,比如说不能打人,如果有人打你的话,你是不是有权利自卫?假如我们的规矩是不能打人,但是你被别人打了,这个时候他是有这样的决策空间的。所以当你给孩子一些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时,孩子会更愿意遵守规矩。
我比如,有的家里都不喝碳酸饮料,但是不喝碳酸饮料这件事不是一个硬性的规矩,而是一个号召,因为它含糖量过高,对身体不好。但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的孩子打开了一罐碳酸饮料在喝,你也别大惊小怪的,只要他不上瘾就好。但假如他一喝饮料家长就吼他,并说:“不许喝!这是咱们家的规矩,你忘了吗?”本来这个规矩是表达爱的,结果变成了恨,那他就会偷偷喝。
所以,当孩子在家长面前打破有弹性的规矩时,问问他是怎么回事就好了,要有权变的空间。
第三类规矩是家庭共处的一些关键原则、关键限制。比如说什么时候不能玩手机,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等等。但是这些限制也不是那么刚性。假如家里来了朋友,偶尔打破一下也没什么关系。
很多人对规矩的刚性要求到了让人压抑的地步,一个家里的规矩如果到了让人压抑的地步,那么这些规矩一定不是为孩子定的,而是为实现父母意志定的,父母要表达自己的权威,那这个家庭的氛围就会出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