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学校,总要经过一条乡间小路。
这条小路是土染成的。路的两边紧紧牵着两条灌溉庄家的小渠,小渠水来自黄河母亲。而小渠另一面护着的,是片片农田。
虽然小路黄扑扑的,但春夏有农田绿意点衬,秋冬有农田黄色掩饰,倒也不失其风味。
说起这条小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它偶尔带来的的野趣。
每每到了农田浇灌的季节,或者是大雨倾盆的时令,这条小路某段低洼的地带,就会浸满水,像刚从池中捞出来的一样。
有时候,雨水留情,路面只会形成几个小“蹦床”,踩上去软软的,还会随着你的施压起伏,就像小狗白白的肚皮一样,温柔可亲。
有时候,雨水瓢泼、小渠决堤之后,路面会生成小水洼,从一边的小渠流向另一边的小渠。
这时候,放学回家的我们,会经常挽起袖子,兴致勃勃的围着小水洼搜寻着、欢呼着,因为这个时候的小水洼,你会看到好多小蝌蚪:有的还是小卵儿;有的是圆圆的黑脑袋,灵活的拖着一条黑尾巴;还有的已经长出了粗壮的后腿。
看着它们在眼前流走,感受着它们从手指缝滑过,心里欢喜极了。路边来往的青蛙和癞蛤蟆,不管叫的多欢腾,都吸引不了我们的注意力。
路边高草,田里作物,道上青蛙,水里蝌蚪,再加上我们的欢声笑语,不时惊起小鸟三两只,在暖暖的阳光下,携着白云就定格成了永恒。
如今,那片区域再无人烟,乡间小路也不再害怕水浸——已经变成了柏油路,被包裹的严严实实了。
不会再有父母耳提面命的对孩子说:“一定要从小路走学校,车少安全”;
不会再有泥泞裹脚的小小孩童;
也不会再有水漫、蛙横、蝌蚪行的景面了。
如今的小路,已然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再也扣不上“乡间”二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