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忙着给领导写思想、写总结,却很久没有坐在电脑前静静地总结自己了,真是个可笑的讽刺。
更讽刺的是,给领导总结思想时,总是倚马万言、豪情壮阔,洋洋洒洒呼之欲出,而总结自己时,却呆若木鸡、无从下笔,似乎自己对于领导心思的理解胜过了对自己的理解,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无自我意识的蛔虫。
当然,我相信这只是因为钢笔太久没有而导致的暂时性出水不畅,并不是什么严重的毛病,用力甩甩,水还是会出的。今天我决定还是用力甩甩这根钢笔吧。
我觉得今天最要紧的任务,就是反思“意义”这个词。对于“意义”的理解,其实折射出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可以说,对于“意义”理解的提升,意味着一个人的成熟程度的提升。近段时间,我似乎慢慢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但又没有上升到价值观改变的高度,所以要阐释这种新的认识上的变化,颇要废一番功夫。不过我认为这种记录很有必要,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去系统化地归纳这种变化,才能加快形成新的价值观,才能加速思想的成熟。
其实这里面,已经展现出我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一种价值取向,那就是“成熟”,这里指的是思想上的成熟,如果把思维比作河流,那么成熟的衡量指标就是河流的深度,目前我的所有努力以及活着的全部目标,就是想不断加深河流的深度。如何加深河流的深度呢?目前我只有通过延长长度和拓宽面积来实现,为什么?因为我的思维或者说认知或者说智慧都还没有形成河流,仅仅是一滩小池塘,连流动性都还很弱,谈何加深深度?所以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水先流起来,七弯八拐都没问题,只要流动起来就行。所以我现在正处于博物的阶段,广泛吸收各种观点、思想。
水流形成了,也流了一段时间了,往往就会迷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人类总是有这样的毛病,那就是总是喜欢把手段当目的。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走得越远,越要明白目的地在哪里,不然所有的路程都是南辕北辙。
对于“意义”的理解,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总是太在乎追问每件事情的“意义”,而忽略了事情本身。你总困扰于寻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但却忘记了你寻找意义本身就是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这个初衷。
写作也是如此,每当我准备创作时,总是顾虑再三,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心血写出来的文字,却没有读者,觉得这样的行为毫无意义,却忘记了创作本身就是我自己的精神需要,有没有人读和创作的初衷是毫无关系的,要知道,一个作家,他的创作动机,永远是为了满足他自己而已。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谈谈当下大家都得的一种病——浮躁。我们的浮躁脾气,归功于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归功于穷怕了的潜意识,归功于一片大好的宏观经济形势,这不怪我们,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是大家在努力奋斗的时候,却又一次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地,或者说初心。是啊,每个人都应该停下来想想,当初我们为什么要出发。
很多人说,我没有忘记,我努力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对,所有人都这么想,但是却总是被模糊的“好”字给蒙蔽了双眼。大部分人的可悲,就在于看到所有美好的事物是,嘴里智慧蹦出“好”这个字了。
我想说,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是时候慢下脚步去思考了。思考什么?就是党对于我们百姓承诺的美好生活到底是什么的定义。这个“好”,仅仅是衣食无忧、大庇天下吗?亦或是高铁、支付宝、淘宝和共享单车?是的,这些都很重要,但是仅仅只有这些事不够的,而且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现阶段最需要的,就是思想,就是精神。我真希望这个时代再出现一个鲁迅一样的人物,去点醒这个时代的人们。可是我又很遗憾地发现,这个时代不乏鲁迅这样的人物,但却缺少愿意去读鲁迅的人了。所谓睡着了不要紧,最可怕的是装睡,因为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只沉睡的狮子,现在正在逐渐醒来。但是我想说,中国这只狮子的身子是在苏醒,可脑子却还没有醒来,而且多半是在装睡,不愿意醒来。为什么会装睡,为什么即便千百个鲁迅在那里横眉怒斥,却依然岿然不动,无动于衷?原因很复杂,既有政治上的,也有国民性上的,是内外因共同导致的。所以这样问题不是靠几个鲁迅就能纠正的,而要整个民族的共同努力,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话题扯得太远,还是回归自己。我最近总是不快乐,工作忙是一方面,但根源就是在寻找“意义”,各种各样的意义,求而不得,十分苦闷。其实现在想来,自己就像站在山中而画山的人一样愚蠢,就像刚爬到半山腰就想测算山的高度一样可笑。意义,本就是要经历完这个过程才能得出的一个结论,就像历史书上那些难背的教条一样,还得留给后人去评价。
所以不必过分纠结“意义”,只需要认认真真走好每一步,因为这每一步都是“意义”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