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是了解自我,成为自我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的成长也可以是从自身与世界的分离到自我内在的冲突再到和解的过程。我们处在一个关系的体系中,关系的延伸和拓展过程中,接收和拒绝,个体得以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被拒绝也是重要的一环,对于个体成长和自我认知有很重要的作用。
婴儿的世界是和世界一体的,他们并没有和世界区分开来。在婴儿的世界观里,感觉到的世界就是自我的一部分,因而感官世界就是自我的延伸,而父母对他的影响成为了潜意识的一部分。而在不断的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个体将自我于世界区分开来,意识到我是独立的存在,感官世界和真实世界分离开来,思维方式就具有了具象的特征。在其后,个体开始有了思维的抽象性,自身意识的诞生,从自我开始了精神性思考,也就是精神自我,在生活的过程中,个体从自我于世界的独立开始有了对于自我意识的思考,而后,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对于世界的主动探索遭受拒绝,被拒绝的过程中个体在不断的否定中成熟起来,在个体世界中关系延伸是个体主动性的过程,例如说爱情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关系的探索,人在家庭关系之外对于世界的新的探索,是个体对于世界重新的认知,爱情是家庭关系的延伸,是自我世界的重新定义,爱情关系之所以重要,是个体在家庭之外的最重要的关系的延伸,也是自我探索和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除了爱情,朋友关系也是一样。关系的延伸过程中会遭到拒绝,当你被拒绝时,攻击自我价值只会加重情绪痛苦,让我们更难在情感上恢复。被拒绝需要时间来恢复伤痛,也可能加深自我攻击的力度。而被拒绝会让个体怀疑自我价值,被拒绝因人,因事,因时各有其因,个体不能够正确思考事件的发生,从正确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根源,在被拒绝后去怀疑自我的价值,去质疑自我的存在,这会导致自我认知的错误,从而导致了错误的行为,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被拒绝,跟我们的个人价值不一定有关系,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是一种心酸,是一种残忍,但更是一种释然,是一种成长。
害怕拒绝是一种祖性,一种集体潜意识,因为个体在群体中能够过得安全感和存在感,一个人如果被部族放逐,那他将无法适应恶劣的环境,活不了多久。所以,当你被拒绝时,产生的不安全感会使得个体严重怀疑自我价值,原始情绪会帮你重温过去被拒绝的痛苦,这种痛苦比身体痛苦还来得强烈。不合理的认知加上错误的行为会改变真正的事实,被扭曲的事实加剧了内心的痛苦,因而形成了错误的观念,自卑,自虐等自我攻击行为由此产生。心理学家发现,被拒绝多了,并不会逐渐麻木,而是会转化为一种内隐态度攻击自己,从而成为一个人内心的另一个魔鬼,不断争议,不断否定自己,在这样争议的过程中,人陷入了痛苦的自我否定和怀疑中,内心的冲突会使得自我意识陷入困境。
事实上, 我们已经没有生活在“部落”了,这个世界的选择很多,当你被某个群体放逐时,也许你的英雄之旅刚刚开始。能够自我意识到被拒绝的恐惧,如果你改掉“被拒绝后攻击自我”这个坏毛病,正确的看问题,给自己时间来分析和接受被拒绝,而不是由自然本能来决定自我否定或者自我攻击。你可以根据对方接受或拒绝的态度,判断此时你自身的优劣长短,以及与他人的相性匹配。你就能进一步决定,自己有限的资源和时间该往哪条战线上投入。
当你被人拒绝时,你可以不用出现“我不配”或者“他眼瞎”这种传统心理解决策略。你只要告诉自己:我尝试了,而且有了一个结果,这就相当于人生迈出了重要一步。个体在拒绝之后能够正确的看待事物,而不是自我诋毁,从而变得成熟,变得自觉,成为一个独立而自律的个体,不依靠他人存在。相反,如果在拒绝中不能够成长,就会怀疑自我价值,与内在的自我冲突,不断的否定自己,不断的排斥自我,这样就阻碍了个体的成长。
学会接收拒绝,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优秀,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不堪,你还是你,路还是路。在电影千与千寻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人必要对你好,因此要善待那些对你好的人,可以人的本能往往是记住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人,因为这是应急意识的要求。同样千与千寻中说到另一句话,人生犹如一趟开往坟墓的列车,很少有人能够陪你走到终点,当有人要下车时,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无论你有多不舍,多后悔或多高兴,请对离开的人说说谢谢,目送远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