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物传记
周尚武传(中)
周尚武心灵手巧,为人精明。他所生活的年代是满清末年,前中华民国(张作霖做东北王时期),伪满洲国时期。那时候,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战火连绵,人民苦难。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他能创下一份家业,全凭精明强干,多才多艺,勤俭持家的特长,实属不易。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周尚武还是治家的能人。他治家不只是在经济方面善于经营,善买善卖,精耕细作。而且重视家风、家规和家庭文化方面的建设,对家庭发展有长远规划,有比较大的发展目标。这在当时闭塞而又落后的东北地区,还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生活节俭。他作为一家之主,也只是年老时吃点小灶,也不过是吃点小米饭,一个咸鸭蛋而已。其他人等,一律和长工一样的伙食。儿孙们的穿衣钱,按人头平均下发到各房。只在年节,能安排家人吃顿像样的饭菜。
居家过日子,事无巨细。他治家极其精细。细到关心儿孙们晚上起夜这样的小事,他都用心。那时候,一家老小,住在一个屋子,里外屋,南北炕。起夜不方便,都要到外面去。每当人们起夜时,都能听到他咳嗽的声音。久了,有孙子媳妇们问他:爷爷,你晚上不睡觉啊?怎么什么时候起夜,都能听到你的声音呐!他笑着说:这么大个家,能躺在床上就睡着吗?你们年轻,晚上夜黑人静。容易害怕,我咳嗽一声,就给你们仗胆了,就不害怕了。再比如说,明天开犁种地,他能把种地用的一切工具,用品准备得样样不缺。绝不会误事。
儿孙们出门办事,媳妇们回娘家,临走都要到他的面前报到,他要求的不只是礼节,更是要看看他们的衣着打扮,合不合乎他的要求。怕出去给家庭丢脸。
他还很体贴和关爱自己的儿孙们。逢年过节,他都亲自领着儿孙一起乐。比如端午节领着孙子们采艾蒿,过年时带领孩子们贴对联,挂灯笼。尤其是逢年过节,一家人吃饭时,他都在一旁看着家人吃饭。人们让他先吃,他会说,今天看着你们吃好了,我就高兴。平日里,我吃的比你们多。你们难得吃一顿消停饭,吃一顿好饭。
他在家庭相对富裕之后。他开始意识到,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读书人。在社会上,还是没有地位。所以他首先在他的儿子里面,培养他认为可以读书的四儿子读书。终于他的四儿子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先入私塾,后上官学。十几年后,求得了一官半职。能给他这个家遮点风,挡点雨。他也常以此为荣。
他还特别注重家庭的声誉。从来不与地痞无赖称兄道弟,不与匪盗交往。东北那时候匪患猖獗,其他人家时有被抢之事,而他的家不曾有土匪“光临”。凭着他的为人,他的家庭,在十里八村算得上有头有脸之人。邻里纠纷,有人请他调节,买房卖地,有人请他做媒。最难得的是,乡里哪家有老人去世,因家贫贫寒无力安葬,他能倡议大户人家,捐资帮助使之入土为安。
人无完人,周尚武亦不例外。他虽然治家有道,也只是局限在过日子上面。没有大的格局。他不关心天下大事,只关心他的家庭。所以当他的四儿子在伪满洲国时考个警察,他不同意。他说:警察,还是不当了吧。这年头,警察是富人的走狗,穷人的祸害。但是当他的四儿子考了个村公所的助理员时。他却欣然答应了。他不管那是做汉奸,只管这能给他遮风挡雨。以至于到他的晚年,他的几个儿子中,有两三个抽大烟,他都约束不了。他创下的家业,在他还健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衰落的征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