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质篇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于此可见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位伟大的老师,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一位伟大的学生。他的的教育思想固然独步千古,他这种心虚如竹,每时每处不忘学习,虚心向各种人学习尤其是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的精神,则尤为可贵也尤为后人所不及。
钱穆先生讲:“孔子一生主在教,孔子之教主在学。”有道是教学相长,教而知困,学而知不足。我们要做优秀的老师,先成为优秀的学生。教育既然是终生的事业,学习也必须是至死方休的修为。但我们有不少人在走上讲台以后,就渐渐远离了书籍,远离了知识与思想的源头活水。契诃夫在他的《笔记》里写到,“我发现,一个人在成家以后,就不再有好奇心了。”这真是可悲的事情,因为好奇心与求知欲的衰退正是一个人心灵僵化创造力枯竭的表征。作为教师,担负传递人类精神火炬的重任,更应以自己求知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几年的从教经历,让我意识到作为语文老师尤其应该博览群书,姑且不提曾在民国时期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叶圣陶夏丏尊诸先贤,当代,钱理群、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等著名语文教育家也全都称得上是腹笥充盈根柢深厚的文化学者。一个从书本中不断学习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在事业上不断精进的教师。一个有着一双像学生一样闪烁着无穷好奇心的眼睛的教师,才会成为一个尊重学生并能赢得学生尊重的教师。师生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地位平等但依然互相尊重——因为从本质上讲,老师与学生都是意在求知的人格主体。在求知的花园里,我们不应去做手持教条铁剪的园丁,而应成为给小树做出表率并与小树一起携手成长的大树。
孔子就是这样做的。北大教授李零按主题摘录《论语》内容,列在“治学”下的条目远多于“施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