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前说两句,其实我就是积极废人本人,我觉得“积极废人”这个词非常糟糕,它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你只是把你自己给感动哭了,但你要做的事并没有完成并且还产生了负罪感。与其是这种结果,还不如当一个真正的“废人”来的舒服呢!或许我应该反思一下,让空想落地开花,而不只是空想。

我们常见在朋友圈立个flag:换了个微信头像,上面写着“不瘦十公斤,不换头像”,一年后微信头像如愿以偿的没换。
在学校里早早来到教室里准备复习,却被书中无聊的知识点和看不懂的公式搞得头昏脑胀、只打哈欠。先玩把游戏放松一下……等到铃声响起,同学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去休息,才发现一天已经过去了。等到考试时勉强写完试卷,暗暗发誓,下学期我一定好好学习,结果新的学期又一次重蹈覆辙。

其实立过Flag的人其实都知道“积极废人”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执行力。
那什么是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一个人是否清楚地知道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

上面那张图里,虚线的部分,实际上是绝大多数人终生不断循环的路径,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走那条实线的路径,但大多数人会因为学不会、没时间学、没坚持住等各种原因和借口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最终就是没在那条路上……
那到底有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执行力?
没有立竿见影的反馈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中国每年有几百万痴迷于网络的青少年,你知道为什么游戏有如此大的魅力让青少年沉迷于此?
有人说因为游戏好玩,游戏因为互动才好玩。不对,互动是所有游戏的特征,去游乐场、去打篮球、去打台球、去下象棋,这些游戏都很好玩。
又有人说游戏的魅力在于能赢,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loser,在游戏中那是王者啊。其实也不对,如果一个游戏过于简单,大家就会觉得没有意思不玩了。好的游戏应该是中等偏上的难度,你一定是失败了很多次才有一次通关。
游戏之所以它有那么大的魅力,如此好玩,是因为它有目标反馈。
目标反馈抽象来说就是因果关系,我们是靠因果关系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对一个现象作出解释,我们是没有办法存活的,在古代天为什么会下雨?古代人给出的解释是有雷公电母。因为我们要获得对世界的控制感,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民族都有鬼神的原因。
目标要达成这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每一个行为必须要获得反馈,而获得一种控制感。
现代人的生活面对的目标系统太复杂了,比如说参加高考想考一个“985”的学校面对这个目标,认真听讲一节课距离高考成功了多少?不知道,必须要长年累月的认真听讲、练习,才有可能考上大学。所以学校只能用理想,勤奋、远见等看起来很虚的词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但效果并不好。
所有的游戏都有三套系统,徽章系统、分数系统、排行榜系统,这三个系统本质上都是反馈。

徽章系统是对过去成绩的一种反馈。

分数系统是对现在成绩的一种反馈,你每做一个动作,长多少分、减多少分,马上会获得当下反馈。

排榜系统是对未来成绩的一种反馈,是你的典范和目标,值得你去追求。

比如说减肥,它的核心很简单,少吃多运动。但在现实生活中减肥这事儿太难了,因为第一天少吃多运动瘦了一斤,但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少吃多运动了,但是体重并没有变化。然后就不了了之了。人类是受不了没有反馈的目标性行为的,减肥失败往往就是因为长期没有反馈。
在现实生活中反馈不明确的情况下是非常不美好的,想在职场上进步、学一门手艺、想减肥等都得不到具体的反馈。所以我们往往丧失了努力的热情,怎么改进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把反馈传达给每个人。比如说微信运动每天走多少步是有排行榜的,每一步都能看到具体的数字,能看到和他人的对比,没有意志减肥的人可以试一试。
离开心理舒适区
每个人的身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植物,一个是理性的自我。《象与骑象人》的作者乔纳森·海特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如果想要改变,就需要了解感性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我们要生活规律、不熬夜、锻炼身体,这些订的目标都是期待的好处,也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但是我们没有深刻的体验过这种好处。相反,我们体验过睡懒觉时温暖的被窝,没有节制吃着美食的满足感,这些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好处。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出来的,而经验的好处是我们通过亲身体会,真实地感受到的。那改变就是通过新的行为、不断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的好处,然后代替旧经验的过程。那改变行为首先要走出心理舒适区。
那什么是心理舒适区?通常我们觉得是舒适的环境。比如说,在小城市找一份安逸的工作,工作难度不是很大,不用挑战自我,突破自己,就是心理舒适区。
其实并不全是。

心理舒适区并不意味着舒服。我们都认同外面的世界比监狱要舒服,但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呆着去杀人,再一次出狱的时候,选择了自杀。这说明有时候你处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改变,是因为你熟悉它。
心理舒服区域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也不是。
有些学生出去上学多年,回到家里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带着自己的过去,而这些过去不在环境里,而是在头脑里,我们的所思所想,和他人的互动,这些没有改变,光是环境改变是没有用的。
心理舒适区其实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心理舒适区带来的最大好处还是控制感,走出心理舒适区就意味着放下原来所使用应对焦虑的武器,寻找新的方式去面对焦虑。
网友评论